美文网首页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挨过的打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挨过的打

作者: 陆文北 | 来源:发表于2017-12-25 12:28 被阅读0次

        请诸位莫笑,或许有人挨过打,有人从未挨过打。挨过打的,且莫脸红,且莫心慌;当然,没挨过打的,也不要偷着乐,不要嬉皮笑脸着,看着那些挨过打的人。且听我细细谈一谈,那些年,那些人,那些挨过的打……

        挨打,到底是光荣的?还是令人不堪的?有人会问:“难道挨打就光荣吗?你这么说,这样写不是误人子弟吗?”当然,这不是白问,也不是所谓废话。这挨打,到底是荣是辱,还是要分时代的……

        在我们这个国度,有许多物什都铺满了尘埃,换句话说,很多事物都是历史悠久,且他们能活到现在,实在是不易,实在是“源远流长”。而“挨打”是其中之一。

        挨打,不,换个典雅的词,可以叫做“廷杖”。关于廷杖的历史起源,说法有很多。有起源于隋朝的,也有起源于明代的,凡此种种,不胜列举。就我这个非专家,非学者的挨过无数次打的孩子认为,廷杖,就是当你不听话,不遵循长辈的要求,或是悖逆于权威与上级时就存在的。当然,在现代社会,“不听话与不按照长辈的要求”是大多数像我一样的孩子挨打的原因,至于悖逆于权威与上级而受廷杖的情况,却是几千年前的时代产物。

        在几千年前,“挨打”的原因,可以有千万种,比如悖逆家族的法章;小民惹得官吏不快;子弟不遵师诲……但说到底,大多是因为冒犯“权威,有辱圣言”。就如同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所说,封建时代,人分三六九等,所谓的爱民如子,是站着人对跪着的人说的,这种爱,更多的是地位,权力不等的爱……因此,所谓的“打”,自然就可以视之为“不平等的爱”。

        如果按照封建时代的“打”而言,站着的人,打着跪的人,而跪着的人,应该是“一脸受教的表情,满脸的诚惶诚恐和笑意”,而不是“号啕大哭,满地打滚''。而如这样一般的,就是明朝的“廷杖”制度。明太祖实行“以重刑威慑臣下”的政策对官吏十分严酷臣下稍有过失或进谏失言便被拖在殿上棒打鞭抽。而对于接受廷杖的士大夫而言,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

         其一是所谓顽与忠,当然,且不论其顽与忠是否正确。《明史》卷219总结说:“士气不衰批鳞碎首者接踵而不可遏,观其蒙难时,处之泰然,足使顽懦知所兴起,斯百余年培养之效也''。换句话说,是坦然视之。

         其二是求名与誉。“受教育的上层分子”产生有一种“新儒家个人主义”的思潮他们“只注重自己,不再以服务百姓,或阐扬真道为职志”,其中更有些人以“自我牺牲的殉难行为”来成就自己的“英雄业绩”,从而也“自得其乐”。即所谓“求贤德之名誉于天下'',而誓死求杖。

        谈完 千年之前的“挨打”,且谈谈现代的挨打。

        当然,挨打的主要人群是“少不更事”的孩童,也有极少数的青年人,非常少数的成年人。当然,这或许是冒犯,但天下之大,民众之多,每日事情之繁杂,总会有的。,是“不听教育,擅自做事,做事却做不好,做不好却不及时认错,认错态度不够真诚,真诚认错后不长记性,不长记性就要挨打……''。我想,这就是孩童之所以挨打的原因之一吧。

        青年人挨打,就要顾一些面子了。面子是自己的,总要顾一顾,总不能让掉下来被风吹日晒,难以见人吧。挨打不能太重,重到损坏了面子,一时半会儿见不了外人,又不能太轻,不然长不了记性。难啊,年龄越大,有些事越难做啊。

        至于成年人挨打,就要遮块布了,或是干脆不打,但有好像不行。打是要打的,至于怎样打,不失风度,不失面子,不失教训,不失理由……就要看执棍人的水平怎样,受打的人的心灵怎样了……

         就这样,挨打不算光荣吧,毕竟有失面子,但也有光荣,因为大多数人都挨过打,套用一句老话说“打是亲近,骂是爱护,不打不骂就难自在'',至于这句话正确与否,就不是我要谈论的事情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些年,那些人,那些挨过的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anh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