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用书三境界

用书三境界

作者: 顽石与绛茱草 | 来源:发表于2022-06-08 18:57 被阅读0次

    清朝学者王国维提出读书“三境界”,其实用书也有“三境界”。

        第一境界,直接引用。

      “学得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一样事情做多了,耳闻目染也就有了经验。即使慧根再有限,也不至于到冷场的地步。

        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让每一个人学富五车、天文地理都了然于胸,是不切实际的。即使古代也是如此,就以《红楼梦》的贾家为例。受皇室三代恩宠,贾家可谓名门望族,家里习文的风气炽烈,连丫环香菱也做起诗来。但是真正的诗人又有几个,大多是文以自娱而已。

        不仅中国。十六世纪的英国沙龙,很多妇人因熟记莎士比亚的经典的台词而傲娇、显摆。一方面,助推文事;另一方面也增长了社会虚浮的风气。

        第二境界,借鉴应用。

        诗歌创作中,化用典故的手法被广泛使用。

        孟浩然的干谒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云:“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垂钓者”化用了《淮南子·说林训》中“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典故。诗人借此表达出来为官的想法,希望得到张丞相的引荐。

        辛弃疾,南宋将领和文学家,有“词中之龙”之称,著名的豪放词人。他的诗词用典屡见不鲜。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五处典故。

        恰当的用典能让诗词含蓄、典雅,但是以用典为能则是背道而驰。清代涨潮一段不到二百字的短文狂引二十个典故,诘屈聱牙,颇似烂婆娘又臭又长的裹脚布。

        用典也好,化用别人的文案也罢,都得恰如其分!

        第三境界,情境独创。

        学以致用,是一切学习的落脚点。能将所学知识智慧运用,往往带来财富和好运。

        瑞士工程师乔治·德·梅斯特拉,发现狗狗身上粘了不少牛蒡球刺。他通过牛蒡球刺的特点发明了魔术贴。

        中国的鲁班,在一次外出时被茅草划伤,通过观察实验,鲁班发明了锯子。

        这样的创造发明不胜枚举。

        比较而言,引用是不能创造新事物的,它是最为浅层的运用。借鉴运用,它是选择性的灵活运用。情境创造则是一种突破、一种蜕变,是更高层次的运用。创新的结果蕴藏在难以察觉的过程中,就像贾宝玉给一座亭子命名为“沁芳”一样,谁能否认诗词对贾宝玉的浸润呢!

        用书三境界,层层铺垫,又相互关联。只要大家学得用心,定然用时也得心应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用书三境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aou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