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一本心理的书《当我遇见一个人》,记得特别清楚的一个观点,顺从孩子,即使孩子正在玩游戏不想吃饭,家长也可以拿着碗去喂给孩子。
寒假看着女儿因为考试不好作业比一般同学多很多的时候,自己就在后悔没有仔细盯着孩子的学习而选择了让她自己自觉。
我是一会儿一小自责,一会儿又放松脑弦,一会儿觉得专家轻松平等教育观说的对,一会儿感觉同学家长严厉出全能做的好。
今天看了一位朋友的文章,就是因为自己照搬朋友的育儿方法,用棍棒改变自己顺应的策略,跟孩子闹了一场,孩子无事了妈妈反思了。
原来这种矛盾不知我一个人有,我有同行者,不再自责,同时脑袋清醒了,被朋友点醒了——哪有完全适合自己的具体方法,有的应该是自己坚定的内心。
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知道每个孩子天生气质不同,并接纳孩子的特点——这是早就懂的理论了呀,奈何自己实践的时候就迷茫了呢?
和孩子愉快相处,就是教育孩子的起点和终点。不管是奖励还是惩罚,有规则,有包容,可以因为一点小事大动干戈,也会因大事相视一笑。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怎样适合?愉快的沟通,前因和后果,除了意会还有言传,多交流,减少情绪化,也是从根本解决事情和情绪。
今天在想,并不是一定要计划,大环境对了,一点一点行动就是好的。家庭就是大环境,妈妈格外重要。
ps:朋友圈一位未来学霸,现在的小管理者和能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