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向天的倾诉》——品味一颗忧国忧民的心
文/长江七号
这本书是师父推荐的,原谅我对作者梁衡没有一点印象,既然是师父推荐的,我一定要看。
翻开书,第一篇《假如毛泽东去骑马》还未读完,我已被他的文字吸引,边读边品,让我不忍释卷。等到读完全书,我已被他的文字彻底征服。
梁衡的文字朴实而真挚,并没有华丽的词语去修饰。
比如他写周总理日理万机,昼夜操劳,“展品中,有一个奇怪的小炕桌,四条细腿,桌面微斜,四围加边,这竟是总理批阅文件的办公桌子。”
细细品来,文字中透露出总理工作条件的艰辛。
写新中国最老资格的农业劳动模范申纪兰,“每次填表,他都要叮嘱工作人员,前面那些填不填都行,村支部书记这个职务一定不要落下。”
表现了一个从劳动中、农民群众中走出来的劳动模范,始终保持着不忘本的朴素精神。
写一个普通的连名字都没记住的乡村女教师,“手里托着一个大三角板,一只木圆规,衣襟上还有一些粉笔沫子。”“讲课时,你无论是右手持书,或是在黑板上写字,左手总是轻扶教桌,不知情的人,还以为这是一种特殊的风度。”
一个执着于教学,一个对教育热爱的形象跃然纸上。
梁衡的作品,还有其独特的视角。他笔下的每个人物和事迹,无不是他在心里打磨了很多遍以后,才落到纸上、化到的文字中。
邓小平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和开拓精神的政治人物,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文章中并没有列出他的丰功伟绩,而是描述了他处理几件事情的过程和态度。
面对恢复高考,小平说:“就从今年改!打破常规,冬季招生!”反映了他,果断坚决,雷厉风行的政治风范。
对于香港回归政策,“在港驻军一条必须坚持,不能让步。”写出它丰富的治国和外交经验。
《周一波画人物》,不是从概括和评价周一波画作入手,而是从评价其人角度来精心组织。
“他言语木讷,神情谦恭,中等个,人略瘦,肤微黑,脸上看不出艺术家的光彩,也没有高官的光环,倒像一个未脱农民味的乡镇干部。”但他确实是一个艺术家和副省级干部。
他画里的卖柴人,坐在扁担上,忘情地吹着口琴。《舔碗》里你的孩子,在吃完饭后,仰面把碗上的玉米面糊舔尽……
他的画充满了民生、民情、民意。因为他身上有农民的基因,他能发现农民的苦与乐,画里也有他的人生啊!
其实,彻底征服我的,则是他的境界,他那颗忧国忧民的心,他满腔的政治抱负。
说到毛泽东,你肯定会想到:是他,引导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他,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是他,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那在梁衡笔下,却让毛泽东去骑马。让他骑马走江河去,去发现大跃进后农民对土地热情的降低;让他骑马重走西北,亲见水土流失,重新考虑中国农业发展之大计;让他骑马走长江,去引发极左错误的反思……
梁衡告诉我们:一个学会在失败中思考的民族,才是真正了不起的民族!
《百年革命 三封家书》中,林觉民的一封《与妻书》,道出了一个“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之人。
一封聂帅20岁求学时的家书,说出了聂帅“自己求学绝非一衣一食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食也。亦非自安自乐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的报国之志。
一封普通战士写给妻子的家书,“就是我牺牲了,也是很光荣的,是为革命而牺牲,是有价值。”信里有镇静、乐观也有悲壮,但更多的是充满胜利的信心。
“百年革命,三封家书,一条红线,舍己为国!”
泰山,五岳之首,她可以用自己巨人的肩膀,将我们托在凌霄之中。他,又是天地间的支柱。而岱顶,又是一个与天对话的好地方。
帝王要靠她扬天恩以安民,借天威以佑君;诗人,要借她的坚毅与风的狂舞,铸炼诗魂;仁人志士,在她的上面写下自己的所感所悟,下山去成就自己的事业……
文章以人文思考为暗线,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地挖掘泰山的文化意蕴。
泰山是整个民族心中的文化之神,是充盈于天地之间数千年的民族之魂!
季老曾经把中国的散文分于两派:松散派和经营派。梁衡必定是属于经营派,他的散文不满足于形似、神似,而是达到了一种境界。
梁衡肯动脑,很刻苦,又满怀忧国之情。他把自己的满腔抱负都化在了美好的文字意境中。
师父说:“你们的文章里一定要有一种精神在里面!”
让我们打开《人向天的倾诉》,去体味梁衡散文里的精神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