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默嫣 【原创】
小时候的我,一直是一个怕鬼的孩子。
每到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我都会想起当地人说的几句顺口溜:
七月半,鬼乱窜
窜到某家吃稀饭
大鬼吃得哈哈笑
小鬼吃得直叫唤
当时也搞不懂,为什么鬼喜欢吃稀饭而不吃别的?反正在那一天,我就担心家里煮稀饭,害怕鬼窜到我家里。
我也不记得每年中元节那天家里煮的什么饭,只记得直到长大,家里也没闹过鬼。
不过,中元节左右的这段日子,“不要到处乱走,晚上早回家”是我们当地人一直以来的习惯,虽然科学上认为世上没有鬼,但在老一辈人的嘴里,依然流传着很多“鬼”故事。那些故事里的“鬼”,有好的,有坏的,老人们讲得活灵活现,听得人毛骨悚然。
所以,人们依然会在中元节期间减少晚上外出活动的时间,避免遇上想象中的认为”不干净”的东西。
小时候怕鬼的我,怕到连个“鬼”字都怕听到,也怕看到。
记得小学语文书里有一篇鲁迅的课文,叫《踢鬼的故事》,胆小的我是在恐惧中学完那篇课文的。那篇课文还配了个图,虽然是无彩的类似小人书那样的图,但我看了一眼后,就不敢再看第二眼。无奈老师讲完课文还要求背诵,得翻来覆去地读,我便用笔在那个图上乱涂一通,把它涂成了一团黑。
当时的恐惧感,直到几十年后的现在,我都记忆犹新。后来,那篇课文不知道在哪一年从小学语文课本中撤销了。我觉得撤销是对的,鲁迅作品虽然优秀,但那篇文章真不适合编进小学生的教材里。
除了对那篇课文的恐惧,我对路过坟地这样的事,也是心惊胆战的。
记得小时候每到周末,都要完成父母交待的任务:给乡下的奶奶送点好吃的。而去奶奶家的必经之路上,有两段路都要经过坟地。
若是不去,会被父母认为不听话,会挨打的。好在不是我一个人,有姐姐陪同。
每到有坟地的路旁,我便躲到姐姐身旁没有坟墓的一侧,脑子里不由自主绷紧了神经,想象力也丰富起来:那一座座坟墓散发着阴森森的冷气,坟头上冒着一股股白烟,坟堆上好象有一双双鬼的眼睛,它们在我身后追着我,让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额头也渗出一层毛毛汗……
每次都是这样的感受,但我从不告诉任何人我怕鬼,也就一次次重复地被迫经历恐惧的过程。
除了生活中场景,有些电视剧也会引起我的恐惧。
最早看的日本连续剧《排球女将》里,由加看到的死神的画面,让我每次感觉要出现那个画面就双手蒙住自己的眼睛,半夜一上厕所就会不自觉地想起。
后来长大都结婚了,看新加坡连续剧《迷离夜》的时候,还是把我吓了好几次。草丛中的骷髅头、女主背上的大蜘蛛,在惊悚的背景音乐和诡异的情节里,让人心惊肉跳,魂飞魄散。但胆怯心终究输给了好奇心,最终还是在心惊胆战中追完了剧。
可能后来读的书多了,便相信世上没有“鬼”这种东西。加上做了母亲有了自己的孩子,觉得有了需要自己保护的人,便慢慢地放大了胆子,不仅一个人敢在深夜里看恐怖片,出去旅游也敢进那些所谓的“鬼屋”里冒险了!这算是很大的进步吧?
现在想起小时候的自己,自己都觉得好笑,如果人死了都变成了鬼,那岂不是鬼无处不在,比人多得多了?
所以,怕鬼的人,都是自己吓自己,都是自己想象力惹的祸。
(网图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