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如果你问我什么是成长,那我会说,能够直面逆境,就是成长;
五年前,如果你问我什么是成长,我会说,能够忍受平凡,就是成长;
而今天,如果你问我什么是成长,我会告诉你,能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才是成长。
我一直认为,家庭教育中缺陷最大的一环,并不是所谓的溺爱和放养,而是过早地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一个“一劳永逸”的种子。父母们用快速反馈来帮助孩子们建立行为习惯,虽然短时间看来,可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轨迹来成长,不至于做出某些出格的举动,但是这一套行为逻辑的适用范围太小,在一生这个大的时间维度上,这套逻辑执行得越好的人,往往会越痛苦。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挑食恐怕是不少孩子的“毛病”,家长们一般会用什么方法来让孩子吃饭呢?无非两条,威逼或者利诱。这两点在本质上其实是一致的,那就是用本身不具备因果关系的事物去帮助孩子进行选择。孩子吃东西,换来的是“免遭皮肉之苦”或者“夸奖和糖”,这两种方法短时间来说,可以让孩子们建立起不挑食的习惯,但是在他们的潜意识中,这两件本没有逻辑关系的事物,便联系在了一起。从那之后,他们便会下意识地期待,在违背自己意愿做出“好”的行为之后,就该避免痛苦,获得奖励。
你肯定会说,这就是在做不愿做的事啊,这不是成长,不是好事吗?
的确,我们通常会说这些孩子是懂事的孩子,懂事的意思,就是说这孩子长大了。但是关键在于,他们建立起了错误的因果关系,去做不愿意做的事,就一定会很快得到奖励吗?如果得不到,会怎么样呢?
我十分羡慕那些年少之时就已看破这套逻辑的人。他们很早就看到了自己得到的奖励和自己的期望之间的巨大差距,也因此,他们得以在内心世界尚未定型之前极早地改进了自己的思维,使之更符合现实的逻辑。而那些“一帆风顺”的“别人家的孩子”,却往往需要在很久很久之后才能看到自己与这个世界之间的巨大落差,到那个时候,想要改变,已经是极为困难的了。
今天比较糟心,所以我写下了这篇自己都嫌凌乱的文字。我在反思自己的问题, 也想努力去改变,但却总是被那个懦弱的自己打败。成长是要用无条件忍受痛苦来进行交换的,你想要的“糖果”可能藏在远方的迷雾之中,也有可能并不在那里。但请你记住,看不到才是人生的常态,你要做的只是向前走,一直一直走。对“糖果”的渴望可能会让你怀疑自己的行动是否有意义,可能会让你丧失对这条路的信心。
但是除了这条路,你一无所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