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应该树立怎样的财富观,一味地省钱其实是个大坑。
在很多我们父母辈的眼里:省钱和节约是划等号的,花钱和浪费亦是划等号的。这种思想的形成萌生于资源极度匮乏的时期,来源于生存现状和现有经历,一旦形成就很难转变。
其实,省钱和花钱只是简单的财务调配问题,它们基本不包含任何道德属性。
01
省钱的初始动机在于贫穷
而不是美德
当手中的可支配资金寥寥无几时,你自然会变得节俭。这是一件无需别人教你或给你动力的事情,因为你根本没选择。因此,省钱在最初一定是跟贫穷划等号的。
当然,这个世上还是有一些人,已经拥有了显赫的财富和地位,看上去却依然节俭非常。市面上没有营养的书籍都会告诉你,那些顶级富豪在拥有了巨额财富以后,在生活上依然是如何节俭。
比如李嘉诚一件西服能穿几十年,一张纸正面用了以后反面再用;扎克伯格的座驾仅仅是一辆本田,最近也只新购了一辆大众;约翰·考德威尔每天骑车上班,自己剪头发之类的……然后塞给你“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姑且不论这些事情的真假,有一个谁都应该知道的事实是:他们现在的财富肯定是与他们的节俭没有太大关系的。
你见过李嘉诚几十年穿同一件西装,你可能不知道他花了8亿台币建别墅;你见过扎克伯格开旧本田,你可能不知道他花了1亿美金买岛给自己度假;你知道考德威尔骑车上班,你可能不知道他有多艘游艇和直升机。
他们所有的节俭行为都只是一种无意识的习惯行为,而非刻意省钱。这些习惯性的行为仅能证明他们可能曾经是穷人,他们曾经跟你一样,除了省钱毫无选择。因此某些小习惯在他们的身上已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直至现在都还遵循着。
02
学会正确的省钱姿势
先知道什么是成本
有个富人说,成为富人的秘诀非常简单,就是每天往口袋里放入10个金币,只拿出9个来花,长久下去,你就能成为富人。这很明显只是寓言故事,为了说明积少成多这个宇宙级真理用的。但我们这个真实的世界却远比这样简单的道理要复杂得多。
积少成多是一种静态思维,它既不考虑通货膨胀,也不考虑金钱附着在人身上引起的价值变化。它人为地创造了一个真空无菌的环境,但显然不符合实际。
锤子手机的创始人罗永浩说,一个人可劲儿省钱是对自己的不自信。
在一次访谈节目中,罗永浩谈到了年轻人花钱的问题,说自己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在新东方年薪60万,但一分钱也没存下。他表示,年轻人不要存钱,敢把每一分钱都花干净的人,将来肯定能挣大钱。
这话我部分认同,认同的部分就是,这种做法对于进取型人格来说,是适用的。
如果你正是进取型人格,又有收入记录本的话,翻开它,你大概率会翻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10年来虽然物价涨了许多倍,但你的收入涨得更多。一方面,你的自身价值一直在提高;另一方面,钱一直在缩水。
对于那些自身有“快速升级”能力的人来说,“攒”的行为就没有多大的意义。
这个世界的机会组合是非常复杂的。没有人能算到什么时候花的钱、花在哪里的钱,突然有一天就成倍成倍开始回报给你了。有些人花钱在打游戏上,突然就靠游戏挣钱了;有些人花钱在吃上,突然就靠吃挣钱了;有些人花钱在买书上,突然就靠知识挣钱了;还有人花钱在请客吃饭上,突然也靠朋友挣钱了……10年以后,有些人花着玩着顺便把钱挣了。
万一钱花完了却并没有产生预期的回报怎么办?这当然是可能的,但体验本身就是潜在的财富。
没有产生预期回报,只是你暂时还未找到合适的方式变现而已。
对于进取型人格来说,无节制地省钱,省掉的除了钱,还有让自己变好的可能;除了钱,还有与这个世界产生更多连结的机会。
03
积累财富
必须克服财务重力加速度
看了上面的内容,你可能会有一种错觉。那就是我一直在说省钱的不对,以为我建议年轻人有多少花多少。其实并不是。
我不赞成无节制地省钱,不赞成牺牲所有能牺牲的体验,来满足内心永无止境的安全感。然而不在一个极端,并不代表就在另一个极端。
《认知突围》一书里详细阐述了年轻人应该拥有怎样的财富观,除非你是非常进取又聪明的强能力者,否则适度积累永远是有必要的。
广告
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
作者:蔡垒磊 著
当当
购买
有一个概念叫财务重力加速度。如果你要快速积累财富,就必须克服你在财务上的重力加速度。比如房子、车子、贷款利息、生活必需品、通货膨胀等,这些都是你在财务上的重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越大,你的财富积累速度就越慢,你可以形象地将其想象为“扯后腿”。
可千万别以为这只是道简单的算术题,当你一年攒下10万,而我攒下20万的时候,你跟我之间可不仅仅是10万的差距,而是10万的金钱差距加机会成本的差距。如果此时刚好有个非常好的项目需要20万才能投资,我就可能借此搭上财富的快车道。而你要么等待下一次机会,要么只能去借钱投资,从而导致自己的财务重力加速度里又多了一项利息,这样一来,差距可就不止10万了。
因此,虽然我反对无节制省钱,但我绝不赞同乱花钱,随意增加自己的财务重力加速度。这里的“乱花钱”,指的是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或没有得到有效体验的花费。例如在感官刺激上进行大量的简单重复消费,非理性的冲动消费,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超前消费等等。这些都是对积累财富有负面作用的消费观,应当尽量予以规避。
04
不知道钱该不该花时
看时薪
日本作者胜间和代在《时间投资法》中有个说法是,“要不惜代价去创造时间,为了创造出时间你要舍得打车”。
刚看到这个说法我感到很费解,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薪水没多少,让我打车?作者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在北京打一次车一顿饭的钱就没了,还为了节省时间,时间有那么金贵吗?
没想到工作几年以后,改变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我开始非常认可花钱买时间的理念。
而发生这种改变的原因是,收入变了,时间也变得越来越稀缺,思维模式也随之改变了。
对于一个刚入职场的穷小子来说,打车上下班确实奢侈。况且那会儿,一天工作完之后还能看看剧,刷刷微博,日子过得没那么紧迫。
相反,作者胜间和代,她是日本前麦肯锡和前JP摩根员工,标准意义上的金领阶层,辞职后还从了政。打车对她来说很值。
她在书里写到,如果要比较干一件事情、买一个东西值不值的话,一个方法是计算你的时薪来对比。
所谓小事用脑,大事从心。找个对象,选工作看自己喜不喜欢,买个小东西考虑值不值的问题,要理性地想,就按市场价比就可以了。而用时薪衡量,是因为时薪反映的就是市场对你的价值的认可度。
比如月薪1万元,一个月工作22天每天9小时算下来,时薪是50元左右。假设你想买个好本子,要50元,贵吧?
但这个本子有特别的模版格式设计,不用你每天拿尺子画线了,它未来至少能节省你一小时,这时候你就该把它买下来,而不是买个大路货的笔记本,自己天天画线。
打车的逻辑也是这样,这是一个算经济账的思维,买入时间这种更稀缺的资源。通过购买别人的服务,节省自己的时间。
具有“富人思维”的人持有着相对稀缺资源更有价值的理念,舍得花钱买服务,买时间,买知识,买培训,买信息,舍得花钱培养深度关系,而不是泛泛的社交。
在富人的思维里,钱只是实现目标的资源之一。在钱面前,时间、人情、知识技能和商业信息都是生产资源,钱可能都不是最值钱的。做成了事情,钱自然地就随之而来了。
05
开源永远大于节流
提到挣钱和省钱的关系,就离不开一个词:开源节流。
开源和节流虽然经常一同出现,但它们是有地位差别的,开源的重要性一般来说都大于节流。有一个最简单的解释是,节流有上限,它受制于你的总体收入水平,而开源没有。
从小到大,父母就一直教育我要节流。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国内是没有什么好的开源手段的。要做到有效开源,要么你在政府里人脉通天,要么你就只能承担极大的风险。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他们将节流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一点也不奇怪。
但他们一直以来如此辛苦地节流,家里却也不富裕。当然他们可能会怪罪于自己的开源能力不足,于是若还不拼命节流,不就更差了吗。但其实,他们从来没把开源放到过更高的位置。
大多数人,都是开源和节流状态并存的。而谈论一个中间态的各元素比重的重要性,从极端状态来考虑是最快的方法。
假设有个人年入百万但日日花完,另一个人只挣最低工资但能省下80%,问:10年后谁能攒下更多的财富?这道题如果交由计算机来做,那就肯定是节流的人赢。
但如果他们两个意识到自己在进行一场比赛的话,那最后一定是开源的这位能攒下更多财富。很简单,开源的这位只要稍微有一段时间不怎么花钱,哪怕是一个月?就能抵得上节流这位10年来含辛茹苦攒下的所有金钱。这对于开源的这位来说,应该不难。但节流这位就不同了,节流可以说节就节,开源岂能说开就开?
人的地位、价值、眼界、认知都已经有了天壤之别,又岂是一朝一夕能追得上的?
开源的人节流易,而节流的人开源难,这就已经很明显体现出两者的重要性和地位了。
有时候,开源节流并不冲突,但有时候,两者之间是会产生分歧的。请记得,当开源和节流冲突的时候,大多数时候,站在开源这一边都不会有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