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的时候曾祖母还健在。据说曾祖父曾娶有附近村庄的徐姓妻子,但无生育,后来到上重庆做生意时邂逅了一姜姓女子,家境比较差,兄弟姐妹众多,曾祖父回家乡就把她带了回来作为第二夫人,育有一子二女。曾祖父是位能干的手艺人,一手衣服裁剪得令人称好。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将老宅从村西头搬到村中间,我和弟弟都是这间老屋出生的。
妈妈说我是享受了特宝儿的待遇,想抱我的人经常要排队,可能是因为当时邻居众多,小孩又特别少,物以稀为贵吧。我也特别听话,谁抱也不哭,即使隔壁的阙家三姐妹和王家姐妹把我抱回她们的家也不哭不闹,自然是省了妈妈不少心。曾祖母自然是特别宠爱我这个重孙子,每天早上抱着我到村头的集市上去玩,回来后又把我放在摇篮里摇,用蒲扇帮我驱赶蚊虫。可能是年纪太小的缘故,我对曾祖母的样子已经记不清了,即使看着她的遗像也回忆不起来了。
妈妈当时已经当了村里的赤脚医生,经常走村串户地开展疾病预防工作,没有太多时间带我,于是奶奶干脆从生产队撤工回来,脱产照顾我,为此少挣了不少工分。 四岁多一点儿,小姑妈就开始对我开展启蒙教育了。她在老屋木门上板书的“东方红太阳升”的字迹依稀可见。奶奶告诉我当时小姑妈对我要求很严,完不成当天的作业是不允许吃饭的,谁劝也没有用。姑妈对我的严格教育给我的学业打下了艰实的基础,许多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在咱“周家私塾”培养出来的,比如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认真听讲,特别是她培养了我对于学习的兴趣和深厚的求知欲,这对于我可谓是终身受益。小姑妈是我人生路上的启蒙老师,这份恩情我永生难忘。
其中的成果之一就是我在五岁的时候就写出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信,这封信是写给在武汉的爸爸的:“爸爸,你好!我和弟弟天天吃油条,请寄钱回。”
时间落款是 1980 年 6 月 11 日。五岁的我已经不再喜欢和伙伴们到处玩了,一种强烈的愿望油然而生:我要读书!
于是,在村小学的木窗户边就多了一双专注的目光在注视着教室里的黑板,多了一个稚嫩的声音随着教师念:“ a o e ------ ”。我开始缠着妈妈给我做书包,妈妈开始以为我是闹着玩的,就用各种色彩的布条为我做了一个花书包。书包做好后,我就急忙把自己的铅笔和作业本装进去,第二天天一亮就嚷着要上学。妈妈又好气又好笑,无奈之下只好跟一年级的班主任周老师商量,问能不能让我进教室旁听下,就算是帮她带下孩子。慈祥的周老师笑着说,那就来吧,反正教室里有空位,只要我不影响教学就行了。于是,我的试读时光开始了。谁知道从此我就正式踏入了学校的大学,时年五岁半。
二年级开学前不久,我给爸爸用铅笔写了一封信: “爸爸: 您好!工作忙吧。您的来信收到。 8 月 28 日我们已经报了名, 9 月 1 日就要开学了。暑假里做完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并学会了走象棋、飞行棋和跳棋,暑假生活过得很愉快,今年我们二年级要到新华(注:是邻村的名字)去读,学校远了,我一定克服困难坚持学习,用好的成绩向您汇报。敬礼! 儿 81 . 8 . 29 ” 我的求学路就开始在不经意间开始了,我这粒“黄豆”(我的小名)就快发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