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基础能力不足与超常

基础能力不足与超常

作者: 菩提扣 | 来源:发表于2015-06-14 15:34 被阅读137次

    前文从两个不同的方面谈了基础能力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的基础地位。这篇简要聊聊基础能力不足或超常时孩子可能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可以说,相当一部分所谓「特殊儿童」的表现是与基础能力异常有关。仅从行为入手而忽视基础能力的问题,教育就无法因材施教,学习也会事倍功半。

    味觉和嗅觉能力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相对视觉、听觉和触觉要稍低一些,此文就此略过。

    ■ 视觉能力

    视觉是对事物形象、事件发生过程最直接的感知。因此,它是人认知的基础,也是人形成时间先后、数理逻辑和因果关系的基础。

    视觉能力不足的孩子,常出现认知障碍。

    • 你跟他说话,他明明听到了却不理睬你,或许并不是听觉能力的问题,因为你说的东西,在他的脑海里搜寻不到具体的视觉形象,他无法给出反馈。
    • 数学相关的内容完全无法掌握。数数不行,挑拣东西不行,归类不行,这些问题有时候也不是小肌肉的问题,因为他的视觉分辨能力、视觉记忆能力异常,无法有效识别。
    • 不识物,不认人。等等。

    注意,这里的视觉能力不单指视力。有意思的是,我接触过不少视觉能力不足的孩子,他们的生理视力恰恰很好。比如,我的孩子,他视力很好,可以在很远的地方看到一个小小角落里的数字或水果图案,但是在他视觉能力还不足的时候,他会混淆老师跟妈妈的照片,无法理解昨天和明天,对于我们给出的指令无动于衷。

    也有视觉能力超常的孩子,这里的超常,指的是,视觉能力水平显著超越同龄的孩子。视觉能力超常的孩子,常表现出超越年龄的「冷静」。

    • 他们的眼睛通常无时不刻不在观察中,要么是观察人,要么是观察他们感兴趣的物,以后者居多。这也常常使他们表现得对物品的兴趣大于对人的兴趣。
    • 他们情感相对平淡,甚至冷漠一些。好像他们是个格外「理性」的人。
    • 他们的数理学习似乎没什么障碍。等等。

    ■ 听觉能力

    听觉是对声音的感知。抽象的东西,比如情感等是无法以具体的视觉形象展现的,所以通常是以语言的形式呈现,因而听觉能力是语言和情感的基础。

    同样,这里的听觉能力,指的不仅仅是生理听力。同样有很多听力不错,但是听觉辨识、记忆等能力不足的孩子。

    听觉能力不足,常出现语言问题。(注意,出现语言问题,并不一定是听觉能力不足,因为上文所说因视觉能力不足导致的认知障碍,也是语言出现问题的一大原因

    • 有些孩子无语言。国外报道中出现的一类无语言需要靠电脑或书写与人交流的ASD人士大多属于此类。
    • 情感表现不足。或通俗的说,IQ足够,EQ低。因为这类孩子对抽象的情感的感知有限。
    • 等等。

    听觉能力超常的孩子,通常会遭遇情绪问题。这类孩子在ASD机构里不少,因为他们的情绪往往很差,从而导致很多行为问题,因而使抚养人比较容易发现他们的异常。

    • 敏感,情绪容易激动甚至崩溃。
    • 对直接养护人依恋过度,安全感不足。
    • 常常大段重复或者背诵。等等。

    ■ 触觉/体感/运动能力

    触觉在这里是个笼统的说法,它代表了人通过身体对外界和自身的感知——冷热、材质;平衡、方向、韵律、肢体协调、速度力量等等。

    因为当今都市生活的原因,我所见的基本上都是运动能力不足的孩子和大人。即便是传统ASD诊断认为运动能力较强的中重度ASD孩子,大部分其实运动能力也是不足的。

    比如,那些横冲直撞的ASD孩子,我不认为他们的运动能力真的好,或者说,那也只是生理运动基础好,他们的速度感、方向感其实很差,所以他们的运动常常处在没轻没重的状态。

    触觉/体感/运动能力不足导致的问题也不少:

    • 肌肉无力,懒洋洋的,行走、奔跑能力不足。
    • 气息不足、没有韵律感,导致认知、听觉都不错的情况下无语言或语言能力差。
    • 感统失调,出现异常的自我刺激方式。
    • 精细动作无法完成,无法玩玩具或写写画画。
    • 自信不足,不能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

    ■ 基础能力异常的相对性和关联性

    上文所说的不足与超常都是相对同龄人的平均水平而说的,因而是相对性的。

    同时,能力与能力之间也是有关联的。在本文提及的三种基本能力中,触觉/体感/运动能力相对独立,而视觉和听觉能力是密切相关的。

    比如,我们说听觉超常,孩子的情绪问题严重,这多少是因为他的情感可能已经超越了同龄人,但是他的视觉能力没有与之匹配,因而事件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不能被他理解,他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也无法正常表达,因而就只能以不恰当的形式宣泄出来。如果他的视觉能力也超常到与听觉匹配的程度,他就具备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这时情绪宣泄就会减少,而我们这时在适时的引导他解决问题,他就可以学习并理解个中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在没有外界干预和引导的情况下,基础能力的「偏科」会越来越严重。原因很简单,自然界的规律,用进废退。因为孩子的视觉能力强,他会更多的用他擅长的看,而回避听。而对于听觉能力强的孩子,听觉占用了感官同道,会使视觉愈发受到抑制。

    因而,遇到孩子的「问题」时,我们不能简单的就独立的问题进行矫正,而是应该先搞清楚这个问题背后的逻辑和导致问题的根本原因。很多时候,只要我们判断正确了,再针对性的给予教育方案,在基础能力提高之后,那些所谓的问题行为就自然的解决了。

    ■ 案例分析两则

    I. 柠檬仔的自伤行为

    这是发生在我孩子身上的事情,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那时柠檬仔4岁,在公交车站候车时,如果有车停下时,他会出现情绪,哭闹,这时需要大人安抚10分钟左右,待他情绪平复后方可上车,或者在车进站时,由大人用力堵住他的耳朵,再加以适度的安抚,才能上车,否则他会在车上从哭闹演变为用力打自己和咬自己,属于比较极端的自伤。

    经过评测,他的听觉年龄5岁,视觉能力只有2岁,运动能力也是2岁。听觉和视觉严重不平衡,导致:①听觉刺激的感受尖锐;②情绪出现后,无法表达;③对于问题完全没有解决能力。

    接下来的课程设计是视觉课、运动课对半,完全没有听觉课程,家庭生活中也减少电视、iPad等带来的听觉刺激,音乐刺激也避免。

    一个月后,柠檬仔情绪问题明显减少,在公交站候车时,看到有车开过来,会自己堵住耳朵;半年后,即便不堵耳朵,刹车的声音也不会对他造成影响了。

    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步,视觉能力的提高,使他对事件的关联性、因果关系有了认识,自发形成了「有车来→堵耳朵→听不到尖锐声音」这样的解决方案;第二部,视觉训练将以往完全被听觉占据的感官通道夺回来一部分,听觉刺激的锐度降低了。

    经过这样的训练,柠檬仔的问题行为消失,我们的感觉是他明显的「长大」了。

    II. 过马路躲车怎么这么难教?

    这个案例是从一位妈妈的自述中了解到的。我现在也不知道解决得怎么样了,就只做分析用吧。

    再次强调,与上面柠檬仔的案例一样,问题是具体的独立问题,但是它只是表象,根本原因还是出在孩子的基础能力上。

    这位妈妈描述:孩子不会躲车,走在路上,不管车速多慢多快,孩子都会完全无视的走自己的路。这让妈妈非常担心孩子的安全。于是,妈妈想出用ABA的方法来进行训练,每天妈妈都会在家用一个大橡胶球推过孩子的面前,让孩子等待球滚过之后再向前走。这位妈妈准备等在家练好这个之后,再考虑室外泛化「等车通过」这个行为。

    这位妈妈描述,这个过程很艰难。而我直觉上认为她的方法很难成功。即便孩子学会了等球,将来她还面临把球换成车,然后用车不断练习,这已经比较难实现了。再加上,如果正好是一辆停在路口的车呢?孩子可能会一直等在那里。如果是一前一后两辆车呢?等等。

    有人说,这位妈妈的训练内容设计得不好。我们暂且不评论这个,而是从基础能力入手看看应该怎样面对。

    首先,我估计孩子的行动速度应该比较缓慢,所以他的运动能力应该比较低,缺乏对力量、速度的感知。这点得到了妈妈的确认。
    其次,孩子对周围需要关注的视觉主体(车)不敏感,说明他的视觉辨识能力低。这一点也得到了妈妈的确认。

    所以,这个孩子的课程应该以视觉和运动为主。随着视觉能力的提高,孩子可以在视野中提取观察主体,即汽车,通过观察,了解车的行驶方向、速度和位置。而随着运动能力的提升,孩子对速度有一定的掌控,可以控制自己的等待、通过路口的速度等,进而安全的通过。

    当基本能力具备的时候,基本上,这些行为就可以在生活经验的获取中逐渐形成了,并不需要刻意的塑造和泛化。这个发展过程跟所有孩子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个1、2岁的孩子,视觉、运动能力都低,他通过路口的时候自然也不会躲车,而他躲车的行为基本在他的视觉和运动能力达到3岁以后就自然产生了。上面所说的孩子就相当于生理成长到4岁,但基础能力仍然停留在2岁。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让他的基础能力赶上来。

    ------------

    以上,行文仓促,难免错误,欢迎讨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基础能力不足与超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bajq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