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些农村地区,物质生活富裕了,日子好过了,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依然贫瘠,不少农民家里没有笔、纸和书,不少村寨没有文化活动设施。这种现象在偏远农村尤其突出。由于得不到先进文化滋润,少了精神追求,不良文化、封建迷信乘虚而入,打牌赌博、漠视亲情、宗族相欺、畏强凌弱、笑贫仇富等道德滑坡现象屡见不鲜。如果只“富口袋”不“富脑袋”,结果必然是精神文化的荒芜,必然导致尊老爱幼、敬亲睦邻的优秀传统乡风和文明美德越来越淡。
针对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贫瘠状况,必须注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用先进文化熏陶农民,注重村民文化活动室等建设,让农民能看得上报、读得上书,让“农家书屋”有名有实,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一方面,要长期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等下乡活动,另一方面,要通过发挥“乡贤”作用,教育农民遵纪守法,讲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同时,健全村民议事制度,制定村规民约,约束村民行善向好。比如,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缺乏足够的休闲、文化、娱乐、体育等活动,“有工作、没生活”,不少人游离在城市公共生活空间之外,漂流在城市海洋的“边缘”,几乎没有文化消费,成为“文化孤岛”。心灵的孤独、精神的空虚,容易给不良文化乘虚而入的机会。尤其是90后农民工沉溺网络游戏,游离于虚拟满足与现实孤独的状态中,不少人的心灵被网络虚拟人格占领,极易对现实生活发生误判,出现精神问题。帮助流动人口走出“文化孤岛”,就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努力。
为此,要扭转文化资源分配失衡,切实将流动人口文化服务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解决流动人口读书、看报、看电影、看演出及参加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保障问题。鼓励和引导各级青妇组织、广电部门、企业和公益性文化单位为流动人口提供文化服务,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流动人口文化工作格局,逐步消除流动人口的“流民”心态,对流入地产生归属感,以他乡为故乡,实现文化融合,共圆中国梦。
(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