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的开篇序章就讲述了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故事。
明武宗正德元年,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在龙场,王阳明日夜思考,一天半夜,他在睡梦中突然惊醒,大喊大叫,自言自语道:“是了!是了!圣人之道,从我们自己的心中求取,完全满足。从前枝枝节节地去推求事物的原理,真是大误。实际上,‘格’就是‘正’的意思,正其不正,便归于正。心以外没有‘物’。浅近而言,人能‘为善去恶’就是‘格物功夫’。‘物格’而后‘知致’,‘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知孝;见兄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这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倘若‘良知’勃发,就没有了私意障碍,就可以充足他的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充足到极点,就是‘仁’了。在常人,不能够没有私意障碍,所以要用‘致知格物’一段功夫去胜私复理,到心的‘良知’没有障碍,能够充塞流行便是‘致知’。‘致知’就‘意诚’了,把心这样推上去,可以直到‘治国’‘平天下’。”
是不是挺高深。说的通俗一点,那就是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用王阳明的解释,“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也就是说,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能解决一切问题,不需要任何外来帮助。
后人将其称为“心学”。
王阳明的悟道有着传奇色彩。书中用“横空出世”来形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顿悟。
为什么他会顿悟?
皆因为王阳明日思夜想的都是圣人之道。人的思想打开也就是在那么一瞬间。但如果没有长久以来的不懈探索与思考,要做到顿悟,也只能是痴人说梦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