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另辟蹊径的“钱道”

另辟蹊径的“钱道”

作者: 周大渔可持续发展 | 来源:发表于2018-07-17 09:12 被阅读25次
    文 | 周大渔

    01

    近来看了两本有论述到金钱方面的书,其中有些观念和研究结果让我印象深刻。

    于是这篇文章,主要讲两块内容:

    1、这两本书中的哪些观念和研究结果,让我印象深刻?有什么启发?

    2、简述我身边两位,应用了其中某些策略,而致富的千万富翁的故事。

    02

    第一本书—《见识》中,吴军老师的金钱观让我印象深刻。其实吴军老师的金钱观,我自己在2016年就有类似的观念了。何以见得呢?因为我当时有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叫《论金钱观》。

    写本篇文章之前,我又重读了一遍之前写的《论金钱观》。惊讶的发现,我其实早就有了其中的大部分。只是,当时我的表述和提炼远不如吴军老师的利索明晰。应该还是理解不够深刻的缘故。遂在此再引用吴军老师的表述传达出来,有如下3条(书上一共5条,另外两条于我体会一般):

    1、钱是上帝存在你那里的,不是给你的,回头你要还给他。

    用农村特粗糙通俗的一句话来就来,就是: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生时,你赤裸裸的来,没带来一毛钱。死时,你也会赤裸裸的走,一分钱也带不走。于是,所谓的曾经“你的钱”,也终究会重流社会,继续充当交易媒介,在别人的手中流动。

    读到这句话,能让我对“金钱”这种东西会更豁然。不必太过执念,更不必太贪求。

    2、钱只有花出去才是你的。

    这话也好理解。假设你是一个守财奴,一辈子省吃俭用,积累下100w。但自从你闭眼的那一刻开始,这100w就会跟你彻底没什么关系,虽然它是你积累来的。然而与此同时,你已经过完的一辈子,都是在“省吃俭用”中度过的,什么好的服务、好的体验都未曾留给过你自己。

    于是,没有花出去的钱,它不算你的。因为它并没有为你服务过,没有给你的生命带来记忆,带来改变和提升。根据第一条,最终你没有花出去的钱还是要还给上帝,重归流通。

    这句话给我的启发,不是鼓励要多花钱,而是要学会“花钱”。金钱本质上是一种资源等价物,你应该把资源用起来,来提升生命的质量,来协调和调动更多的资源,以创造更多的资源。守着不用,它就是一堆纸。

    3、钱是挣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而挣钱的效率取决于一个人的气度。

    其实我自己一直提倡和坚持量入为出。更准确的说,应该是不论贫穷或富裕,我的日常花销都不会有大变化。我在吃穿用方面没有过多追求,舒适够用就行。

    吴军老师是一位风险投资人。所以他挣钱的效率自然取决于他投资的眼光和气度。同时,这一认识,对普通人而言,也有借鉴意义。普通人也可以做自己的投资。

    03

    第二本书—《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中,作者托马斯·斯坦利对百万富翁(本书出版于20年前的美国,那时拥有百万美元算得上是富翁了)职业选择的研究结果给我印象深刻。用自己的话概括起来是如下两条:

    1、寻找能充分发挥你才能的工作与行业。

    2、发现并加入那些被大多数人忽视,但利润率高的小众行业,哪怕所做的事情看起来并不是很有面子。

    得承认每个人所具备的才能有差异。认识自己的才能以及能力范围,然后给自己匹配工作,以尽量能让自己的才能得到展示。而不是非要去那些你认为或在外人看来好的职业。

    关于所从事行业的选择上,往往我们会被社会少数几种主流的“共识”所主导。比如现在的互联网行业,风险投资行业。很多人才都会不自觉受到大潮的巨大影响。由此也经常忽视了其他可能收益非常不错的小众行业。

    这两点是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的。也许我们能因另辟蹊径,避开“主流”里的激烈竞争,而发展与收获的更好。尤其是对于我这种资质实在平平的人,就更具启发意义。它会是一个不错的竞争策略。

    04

    最后,谈谈第二块内容——简述我大致了解的两位千万富翁的故事。

    我粗略的估算了一下,这两位富翁的净资产应该都在两千万左右。在上海,如果说净资产在一千万,也许尚不足为奇。毕竟两套好点地段、没有银行贷款的房子就值这么多了。但如果不是一千万,而是两千万呢?或许就能说明一点:长久以来,他们确实拥有一条稳定的且收入不菲的财富获取渠道。

    文章开始我说了,这两位富翁“应用了其中的某些策略而致富。”显然,“其中的某些策略”就是指我上面介绍的那些“观念”与“研究结果”中的一些。只不过,当初他们选择做什么的时候,也许并不是参照这些“观念”与“研究结果”来做的。但他们的成功,却恰恰是踩对并实践了这些点,也恰好验证了这些点的可行性。

    我们简称第一位为A先生。他是我在第一份工作中打上交道的。A先生没有高学历,大约初中毕业。早年在外学徒过不少行业,但干的时间均不长。干厨师,大概是他那些年唯一做的长一点的职业,约几年。那时厨子收入应该差强人意,一家人能糊口。但A先生始终觉得,给别人打工终究赚不到什么钱。于是他也一直在寻找和留意着能自己做生意的机会。

    后来,他做起了某知名品牌电动车的经销商。什么因缘际会让他做起了这一行,我不太清楚。但,这在10年前,确实是一个不错的行业选择。 一来需要的启动资金并不算大,从几辆车开始售卖总还是可以的,利于开始。二来,10年前,电动车行业刚兴起不久,短距离骑行与买不起汽车的人,对电动车有大量需求。三来,售卖电动车,不算一个特别大众的行业,因此竞争也较小。

    性格也随和外向的A先生,做了10年电动车经销商之后,早已自己成立了一家小商贸公司,雇佣了四五个店员。店员既做店里的客户接待并销售,也做售后维修服务。店的经营面积也增加到大几百平。外加凭借不错的售后服务,逐渐在附近一带积累起口碑。不少新顾客都是老顾客介绍过来的。再加上最近几年外卖行业的兴起,A先生也接了不少外卖公司的“团购”订单,大则一次订购几千台电动车。作为小老板的他,年收入自然不菲。

    同时,因为来上海的时间早,近几年上海房价猛涨之前他就已经买了不止一套住房。现在价值很可观。同时,这几年,A先生还很有眼光的在上海周边及以外城市,如无锡、合肥等,同时投资了多套房产,都是没有限购,在刚开始涨价的时候,下手果断。也得益于他有充足的现金流。

    于是,收入与投资的双向稳定与成功,A先生的净资产自然也进入了千万级别。

    一个来自农村的70后,一个只上到初中的人,也许跟我们父辈的起点相仿。但如今,不到50岁,就已经身价千万。跟我们父辈的现在却已拉开太大的距离。他到底做对了什么呢?

    大致是另辟蹊径(或许也是没有太多选择的结果)的行业,甚至是绝大多数读了高等教育的人看不上的行业,十多年的坚持,以及做对了投资。

    第二位我们称为B先生。他是一家小贸易公司的企业主。他企业做的是画材贸易,即把中国画材厂生产出来的画材买到欧美国家去,赚取中间的贸易服务费。

    贸易公司是他与老婆一起创业做出来的。现在他们也是一起在经营着这家小公司。公司人员,加上他们两个,差不多也就12人。他们大概是在27岁左右开始创办这家小公司的。最起初,也就他们两个人自己做。后来慢慢的经营,开始一个人员工一个员工的招入。

    一个十来个人的小企业,你可能想不到,它已经良好运作了十年多。比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长多了。之所以能运营这么长时间,据我所知,主要原因二:

    一是确实能赚到钱。他们每一单的毛利可以高达30%多,扣除人工等一切成本后,也能有15%以上的净利归公司所有。

    二是公司管理优秀。老板和老板娘在招人上精挑细选,可以称得上苛刻。哪怕是录用的员工,只要发现有不适合自己团队的地方,都会立马劝退。管理优秀还在于激励制度上。他们给公司制定了很好的激励制度,充分调动了精挑细选留下来的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为他们这个小公司的优秀,10个人的员工中,有好几个都是3年以上的老员工呢。可见团队还是比较稳定的。而且平均下来,每个员工,只要自己努力开单和跟单,基本都可以拿到0.8w-1.5w的税后收入,比一般大的贸易公司的底层员工多得多。

    十年多经营下来,再加上这些年的一些房产投资,不到四十岁的夫妻俩,也没做什么高大上的职业,净资产已妥妥过千万。他们到底做对了什么呢?

    莫过于另辟蹊径的行业选择。做画材贸易,肯定算的上小众领域了。敢于自己创办一家小而美的公司,十年多的用心经营,以及一些稳妥的投资,造就了现在的千万财富。

    05

    结合我身边这两位千万富翁的经历,我们应该可以对文章前半部分的“观念”,特别是“研究结果”有更深一层的领悟。

    对于资质一般,非名校,甚至是没有上过高等教育的人,是不是就没有机会过上更好的生活了?也许你可以在被主流忽视或者被高智商人看不上的“另辟蹊径”中,找到不错的“钱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另辟蹊径的“钱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bfw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