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苏轼传》《康震讲苏东坡》等书,以及观看有关苏轼的纪录片、视频,被苏轼身上的巨能量所深深震撼。他的成长经历,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哪些启发呢?
一是一个人的成长与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苏轼的父亲苏洵本身就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学者,他对苏轼、苏辙非常的严格,每天都要完成读书计划,不然是会受到严惩的。苏轼六十多岁,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岛上时,有一天晚上做梦,梦见儿时因为没有完成父亲布置的读书任务而焦虑不安,并写下了诗《夜梦》。可见,父亲对他俩的学习有多严格,才会让苏轼如此记忆深刻。他的母亲程氏个性果敢坚毅而又仁慈善良,同样对苏轼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孩子的成长、成才都不是碰运气靠天赋,而是与家长的教育观念、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想想我们所教的学生,父母重视家庭教育的孩子,成长得都更健康、更优秀。也还有一大部分家庭,没有这种观念,属于纯“放养”式。父母只是忙于工作、赚钱,不懂得阅读的重要性,不知道要以身作则来影响孩子,更不知道要与孩子多沟通交流,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激情。所以,让更多家庭重视家庭教育,我们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是个人的成长与自身的勤奋努力密切相关。苏轼小时候,把近七十五万字的《汉书》抄了三遍,也就是抄了二百多万字,这得付出多少努力,这是多么深厚的积淀呀。苏轼每一本很重要的书都要读很多遍,并且都是从不同的视角去读,相当于现在的主题阅读,这样一来,就能多角度地理解这本书,我想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度阅读,实现了内化理解、训练思维、形成思想等作用。这对今天我们的整本书阅读是很有启发的。
三是善于灵活运用知识也很关键。苏轼不是个死读书的人,他很善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他后面在杭州、黄州、惠州、儋州所做出的不同的贡献可以看出来。苏轼能够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实际情况,帮助当地实实在在地解决各种问题。这都是他聪慧、善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表现。
总之,苏轼不管是他的诗词,还是他的成长历程、为人处事,留给后人的都是一个巨大的宝藏,需要我们细细地读、慢慢地品,从中汲取适合我们的精神营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