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一本书真能疗愈一个人的心理创伤,拯救一个人的生命,那这本书首推《活出生命的意义》(Man’s Search for Meaning)了。一位年轻的以色列士兵在战争中失去双腿,因无法面对自己的遭遇而陷入抑郁企图自杀。在他内心极度彷徨痛苦的时候碰巧读了这本书,使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自我阅读疗法”給这位士兵带来的改变甚至连这本书的作者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大师维克多.弗兰克尔都始料未及。
这本书何以具有这么大的力量?我在这本仅有270多页的32开中译本中找到了解答。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具有强大疗愈功能和人生指导价值的讲述生存问题的著作,书中一些思想对于正在遭遇磨难或彷徨的人来说,一定是触及灵魂深处的震撼。弗兰克尔以自己在二战中纳粹集中营的经历告诉人们,生活并非弗洛伊德所宣扬的那样,只是简单地祈求快乐,也并非阿德勒所教导的那样,只是为了争权夺利;人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尔在书中最想传达的一个观点是: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因为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一个人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一个人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但是,弗兰克尔也同时指出,光说人有自由还不够,人还应当承担应负的责任。“如果人不能负责任地生活,那自由会堕落为放任。“对待生命,人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
弗兰克尔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奇迹般地幸存下来的7000多人中的一个。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被处死,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弗兰克尔能走出集中营,是因为他知道为什么而活。他期盼着有一天与怀孕的妻子相聚,期盼着有一天能继续他热爱的精神分析的事业。在他看来,在集中营死去的人中很多并不是因为饥饿或疾病,二是对未来的绝望。
但是,弗兰克尔也提出,苦难并不一定是追寻生命意义所必须的。甚至他更进一步说明,承受不必要的苦难与其说是英雄行为,毋宁说是自虐。所以,弗兰克尔在走出集中营后研究“意义疗法“时,提出找寻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事实上,我在书中所理解的所谓“活出生命的意义“,并不是指一定要成为一个多么高尚的人,更多是指人对自己生命的态度。积极的态度既可使人备感欢乐与满足,也能使人经受苦难和挫折;消极的态度则会加剧痛苦,削弱快乐、幸福和满足感,甚至导致抑郁或疾病。悲观主义者好比一个恐惧而悲伤地看着墙上的挂历每天都被撕掉一张,挂历越变越薄的人;而积极地应对生活问题的人好比一个每撕掉一张就把它整整齐齐地摞在一起,还要在背面记几行日记的人。他可以自豪而快乐地回忆日记中所记下的所有充实的日子,那些他曾经有过的全部生活。
弗兰克尔在书中也指出,一定程度的冲突是正常的、健康的,人对于生命价值的担心乃至绝望是一种存在之焦虑,而绝非心理疾病。意义疗法把人看成这样一种存在:人主要的担忧是实现某种意义,而不仅仅是满足欲望和本能的需求,或者是调和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欲望的冲突抑或适应社会和环境。
还有一种情况是所谓的“存在之虚无”,其主要表现是厌倦。叔本华说,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这也是现在很多人面临的心理困惑吧。弗兰克尔认为,人们一定要有理由才能幸福起来。一旦找到了那个理由,他自然而然会感到幸福。人类不是在追求幸福,而是通过实现内在潜藏于某种特定情况下的意义来追寻幸福的理由。所以,我理解,我们心心念念的幸福其实是追求生命意义的一个副产品罢了。
读罢《活出生命的意义》,让我感触颇深。我们无需体验弗兰克尔曾经体验的生命之痛,但我们的生活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失败和挫折。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的是,生活就是一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晴有雨,生活的趣味就在这曲折里。不管身处什么环境,我们都有自由决定自己的情绪和行动,而积极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才是生活的主基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