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轻音袅袅
相识于微,不只是与人,还有出生的环境,接触的文化,要去的地方。
假期大概扫描了教育学专业学习最基础的几本书,中西方教育史,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心理学。因为自身认知的限制,不能达到更多更高效更深入的理解,往往在一个区域节点大脑的链接就自顾不暇了。又接受不了,也无法重现小学甚至中学时代的死记硬背。凭借一腔热情想象的教育文化的光辉在这段时间的半读半诵中不断微弱,又重现,也在变化莫测与千篇一律的日常色彩中被压小或拉大。不管是自己感性的主观,或理性的客观都矛盾不已。
我想我对此只有一颗愚笨的真善美之心了。也许因为固有的意识与形势,使得到现在很多文化变得隐秘,知识或许越来越高了,却没有文化。就像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说: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记得很早前看到的一句话,知识是外在于人的东西,仅仅是材料和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而文化素养是内在于心的东西,进入了人的认知本体,渗透到了人的生活与行为当中。尽管心里那份赤诚之心足以感知到这些东西,却未量化至表里如一。
也遐思着,随着时间与空间的进化不得忽略的数量与质量的增长与负增长,最初渴望充满人性化的计算机似的大脑,在逐渐人性化之后似乎难以单纯输入再输出了。但大脑与身体的生化反应,确有在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因素下更加清晰明了的。也许我得等到历史重现到婴幼儿时期拾回那些高级的物质,并将这些时空影响消化。
听罗振宇老师的《启发俱乐部》,找到了很多碰撞的思想,不过,显然因为只有我知道这些碰撞多么强大又多么弱小,但总算是充满希望。心中那份图景又被召唤了出来,好像有了自己的神兽,我期待未来教育改革,能真正达到每个阶段独立且完整的存在,在每一个地方,没有巨大差距也足够平衡。
所以当拿到一本或者只是看到一句类似的语言那么激情澎湃,好像这一句话里藏着的那许多青春热血,信仰思想,生活理想都被刻画得十分清楚。透过《懂你》又碰撞到了当初所思考的与众不同,何其相似。当一步步扩大读的书,尽管没得到实践,但只是发现懂你的人,你就会知道那份终极抵达在此刻的思想契合里被浇灌且将茁壮成长。
我想在我脑袋里的图景正在微妙成长,尽管随着历史的发展,正向增大然后饱和,但那只是一个证明,当累积了,沉淀了岁月给予的精华,光辉的不但光辉,历史的重现将更加闪耀。我们最终都能够在年老时用最年轻的心态迎接轮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