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东方IC
你可能在四年一度的狂欢(通常是深夜)中度过了自己的小学、中学、大学生涯;这期间,你可能经历了初恋、结婚、生子,甚至父母的离开、自己的老去……
我曾经在黑白或影像模糊的纪录片里见识过贝利、克鲁伊夫、贝肯鲍尔这些老一代球王的英姿,我也曾在现今的电视采访中看到过他们滔滔不绝地发表对足球与这个世界的见解。但对于我来说,大概只有马拉多纳才是真正的球王,因为他的绿茵生涯与我的生命旅程是一体的。
这些年来,国际足坛上不断涌现出来一茬又一茬的超级球星。套用一句老话,“江山代有人才出”、“长江后浪推前浪”。然而,也许是因为年龄的缘故,当我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本届世界杯揭幕战——乏善可陈的俄罗斯对沙特的比赛——时,我的精神完全没法集中在当下。过去30多年里那一幕幕精彩瞬间鱼贯而来,填满了我的心绪。
图:东方IC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世界杯,曾经承载了我这一代人的青春旅途,如今又丰满了我们的记忆。
1982年,西班牙
关键词:罗西,帽子戏法
1982年在西班牙举行的那届世界杯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次直播了其中的几场比赛。那也是我第一次看世界杯直播,那年我念初中二年级。那时黑白电视机还刚刚进入中国城市家庭,电视卫星信号也很不稳定,比赛中途经常因各种原因中断。有许多场次,遇到90分钟不能分出胜负的淘汰赛,央视总是会因为没有购买加时赛的卫星转播信号而戛然中止直播……
我至今仍然认为,那一届的巴西队堪称史上最豪华的“梦之队”——济科、苏格拉底和法尔考组成了它的“梦幻中场”。被称为“白贝利”的济科在小组赛中射入新西兰队的那粒倒钩球,是我在世界杯上看到过的最漂亮的教科书般的倒钩射门。
当然,那一届的世界杯属于意大利人罗西,他凭借着个人出色的表现(门将佐夫也功不可没),带领意大利队连克巴西、阿根廷、西德等劲旅,一举夺冠。自那以后,意大利足球队便在中国拥有了广大的忠实球迷。据我个人的观察了解,中国球迷中,喜欢德国队的应该是最多的,喜欢意大利队的大概可以排第二,但意大利队粉丝的忠诚度比德国队粉丝更高。
1982年西班牙世界杯意大利队队长佐夫从西班牙国王胡安·卡罗斯手里接过奖杯(图:东方IC)
在那一届世界杯中,第二阶段分组赛意大利队3:2力克夺冠热门巴西队的比赛(罗西在那场比赛中连进三球,完成“帽子戏法”,后来很少有人再能够在世界杯赛场上在一场比赛中连进三球),以及淘汰赛中西德队通过加时赛和点球击败普拉蒂尼领衔的法国队的比赛,大概可以列入世界杯历史上最经典赛事。
1986年,墨西哥
关键词:马拉多纳,“上帝之手”
那一届的墨西哥世界杯应该是中国人投入巨大的热情全面关注世界杯足球赛的头一回。非常可惜的是,那年我正好遇上高考,世界杯比赛的时候又是我复习冲刺的最后阶段。所以我一场直播都没有看,都是高考结束后看的录播回放,效果自然大大逊色。
但即便如此,我依然认为,1986年的墨西哥世界杯是这一“世界第一赛事”举办以来最精彩绝伦的一届,今后也不可能被超越。原因只有一个:天降一代球王马拉多纳。
在对英格兰队的淘汰赛中,个子只有一米六几的马拉多纳先是在大汉如云的英格兰队禁区中打入一粒明显是手球的“头球”。事后,他死乞白赖地将它说成是“上帝之手”帮他打入的。然而,到了那场比赛的下半场,世界足球史上最令人铭记的巅峰时刻出现了:马拉多纳从本队禁区前不远处带球长途奔袭数六、七十米,连过六位英格兰球员,打入致胜的第二球。这是世界杯史上排第一的最佳进球,这是所有人的共识,这粒入球也帮助马拉多纳奠定了不可动摇的球王地位。
在足球领域,马拉多纳是一个几百年才能出一个的天才,是被上帝选中的人。其他再出色的球星,与马拉多纳之间都横亘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有马拉多纳能够单凭一己之力创造历史,这就是才华与天才之间的本质区别。
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阿根廷与英格兰的1/4决赛中,马拉多纳用手将球攻入了英格兰队的球门(图:东方IC)
那届世界杯上还有两场荡气回肠的比赛:一是法国队通过加时赛和点球击败巴西队的那场淘汰赛,那是一代巨星普拉蒂尼对济科的胜利;另一场是阿根廷队3:2力克鲁梅尼格的西德队的那场最后决赛,这是我所看到过的最高水平的世界杯决赛。
1990年,意大利
关键词:(空缺)
从那一届开始,逢世界杯我几乎每场必看,尽管我算不上什么狂热球迷。
那一年正好我从同济大学毕业,而且世界杯开赛的那会儿,我已经拿到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第二学位录取通知书,所以心情很轻松,看了所有比赛。
很遗憾,那是一届总体水平很低的世界杯。正是从那届开始,功利的防守反击战术一统天下,场均进球数急剧下降,足球比赛变得难看、甚至丑陋。卫冕冠军阿根廷队的拙劣表现就是一面镜子,它靠的只有铁桶阵加抓对手漏洞投机反击这一招。
然而运气就是这么眷顾阿根廷队,它竟然一路跌跌撞撞闯进了最后决赛!可能是裁判都看不过去了,在那场可以说是“最差水平决赛”中,他判给了马特乌斯率领的联邦德国队一粒点球,将后者送上了冠军宝座。或许冥冥之中那的确是属于德国人的时刻吧?此前一年,柏林墙被推倒;此后几个月,两德统一。欧洲进入了新时代。
但1990年的意大利世界杯终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难忘的印象。我觉得唯一的亮点是斯托伊科维奇带领的南斯拉夫队,在淘汰赛中,它在开赛不久便被罚下一人的情况下围着卫冕冠军阿根廷队猛攻不止,把马拉多纳的球队打得狼狈不堪,只可惜最终一球惜败。
1994年,美国
关键词:巴乔,罗马里奥
1994年世界杯时,我已经工作了,在文汇报当记者。那届世界杯在美国举行,许多比赛我都是一大早爬起来看的。
那届赛事虽然整体水平比1990年的世界杯有所提高,但总的来说也只能用平庸来形容。巴西队在时隔20多年后第四次捧得大力神杯,靠的只是稳健的防守。你想,一次冠亚军决赛都是靠互罚点球来分胜负的世界杯,能好看吗?
除了巴西队3:2战胜荷兰队的那场淘汰赛还算扣人心弦,我觉得那届赛事几乎没有什么值得回味的地方。有人或许会说,在预选赛中淘汰了老牌劲旅法国队的保加利亚队,是一个意外的惊喜。这支名不见经传的东欧球队最终竟然打入了四强!而且还淘汰了卫冕冠军德国队!
在那个星光黯淡的时代,英俊的意大利队头号球星罗伯特·巴乔以及巴西队的“独狼”罗马里奥是那届美国世界杯上的耀眼明星。不过我始终觉得,与其说他们俩球踢得有多好,倒不如说他们俩都具有某种很能吸引人的独特气质。
1994年美国世界杯,罗伯特·巴乔罚失点球,屈居亚军(图:东方IC)
1998年,法国
关键词:齐达内
1998年世界杯的时候,我刚结婚不久。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在自己的小家庭里看球,可以呼朋唤友熬夜狂欢,完全用不着考虑父母家人。那是一段快乐的年轻时光,相信许多人都有与我相同的经历感受。
以我之见,那届赛事的总体水平比前两届要好很多,虽然防守依然是重点。骄傲的法国人终于借助主场之力首次夺冠,还打破了世界杯冠军一直由巴西、阿根廷、意大利和德国四支球队轮流坐庄的老黄历。另外,苏克和普罗辛内基领先的东欧新贵克罗地亚队,是这届比赛中最大的惊喜。
但齐达内才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他的大将风度和稳定表现让法国队第一次成为一支“王者之师”,这是一代巨星普拉蒂尼都没有完成的历史伟业。我的朋友及以前的同事、著名的新榜创始人徐达内就是这位身高马大、技术娴熟、视野宽广的法国球星的狂热粉丝,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对齐达内总是产生不了什么强烈的喜爱。
两年以后,齐达内率领的法国队再接再厉,拿下了欧洲冠军。
2002年,韩国、日本
关键词:中国队,亚洲,合办
2002年世界杯开赛前几个月,我离开了已经工作了10年的文汇报。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跳槽,新的职业又充满变数,因此那段时间心情相当复杂。
要说这一届世界杯,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这是世界杯首次在欧洲和美洲以外的大陆上举办;第二,这是史上第一次由两个国家合办的世界杯;第三,这还是中国国家队史上首次打入决赛阶段,对于中国球迷来说意义重大。当然,也是唯一一次。
2002年韩日世界杯,中国VS巴西(图:东方IC)
但那届世界杯也没什么太多值得回味的内容,实力平平的巴西队第五次夺冠,成为史上第一支“五星球队”,那是因为其他球队更弱。韩国和土耳其两支球队打入四强,令人相当意外,但前者是靠了裁判的一再帮忙。
对我个人来说,拥有路易斯·菲戈、鲁伊·科斯塔、保罗·索萨、费尔南多·库托等“黄金一代”的葡萄牙队未能取得好成绩,是令人颇失望的。那时的葡萄牙队踢法流畅华丽,然而他们踌躇满志而来,灰头土脸而归,正深刻地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现代足球不需要艺术才华,需要的是功利。
2006年,德国
关键词:(空缺)
2006年德国世界杯是一次几乎没有任何冷门的赛事,除了冠亚军决赛——素来不善点球的意大利队居然依靠点球击败了被普遍认为心理素质最稳定、因而素来擅长罚点球的法国队,成为继巴西队之后,又一支赢得过3届以上冠军的国家队。
但我还是坚持认为,从实力和技战术水平来看,意大利队能够力压主场作战的老对手德国队,是实至名归的。在足智多谋的老帅里皮的调教下,那一支意大利队虽然没有什么出挑的球星,但它的打法平衡而全面,进攻和防守不仅组织有序,而且简洁高效。在其他球队也没有什么高人一筹的巨星的情况下,意大利队的整体战术就显现出了威力。
那年夏天,我在刚成立没几年的东方早报工作,对我们这一代媒体人来说,那也是传统媒体最后的辉煌时刻。那时我们经常没日没夜地在报社讨论选题、做版面……工作之余,东方早报的同事们也基本分成了“意大利派”和“德国派”两个阵营。
我是坚定的“意大利派”,决赛前押注,赢了当时报社另一位副主编的一顿饭局。
2010年,南非
关键词:非洲,西班牙时代
2010年的世界杯诞生了两个“史上第一”:首先,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在南非举行,这是它第一次在深爱足球的非洲大陆上举办;第二,如日中天的西班牙队挟2008年新科欧洲冠军之余威,在众矢之的下几乎无可争议地夺得冠军,也为世界杯冠军殿堂里增添了一张新面孔。
其实,西班牙足球队历来就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强队,它在2008年以前也曾经夺得过欧洲冠军,在对阵德国等老派强队中的战绩也可算得上优异。但在此之前在中国,西班牙队的球迷不算多。我猜想,这主要是因为崇拜强者和斗争的现代中国人认为西班牙队踢得不硬朗,身上缺乏国人特别喜欢的那种“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吧?
2010年南非世界杯决赛,西班牙10荷兰,夺冠(图:东方IC)
但我属于极少数坚定的西班牙球迷,我还认为,自从2008年欧洲杯以后,世界足坛就进入了“西班牙时代”,今天依然如此。
在巴塞罗那俱乐部的引领之下,西班牙足球开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技战术潮流。虽说西班牙球员个人技术都细腻而精湛,但在球场上,西班牙队踢得并不流光溢彩、也不令人赞叹。相反,它那种慢条斯理、倒来倒去的沉闷踢法让观众在绝大部分时间里昏昏欲睡。用武术的术语来作比较,看西班牙队踢球仿佛是在看人打太极拳。
然而,鼎盛时期的西班牙队那种密不透风的压迫式踢法往往能够让对手无时无刻不精神紧张、心情焦虑,而且总是处于被动和压抑中,难以尽情发挥出自己的实力,最终自然也就难免不败下阵来。这得益于西班牙人对控制球的高超悟性,你连球都拿不到,还谈什么发挥?
球场如同赛场,从来就是有胜有负,没有什么常胜将军。但作为一个也算比较资深的球迷,我认为世界足球技战术历史上只有两次真正的“革命”:第一次是上世纪70年代荷兰人发明的“全攻全守”;第二次就是新世纪以后西班牙人开创的这种风格,我称之为“拉网式的全场控制”。荷兰人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足坛赢得了“无冕之王”的美誉,西班牙人比荷兰人更幸运一些,他们夺得了欧洲和世界的双料冠军。
2014年,巴西
关键词:(空缺)
我从来就不是德国队的球迷,但我得承认,2014年的巴西世界杯上,德国队是当之无愧的冠军。
那是世界杯比赛在时隔40多年后重回足球王国巴西,但在半决赛中,拥有主场之利的巴西人竟然被德国队以7:1横扫,打得溃不成军、颜面尽失。想来这对于巴西人来说,是比一场经济危机更令人痛不欲生的惨剧。在随后的决赛中,德国队继续令人信服地战胜了实力正在显著回升的阿根廷队,从而打破了世界杯历史上的一个魔咒:欧洲球队从来不能在美洲大陆上举行的世界杯比赛中夺冠。
然而,作为西班牙足球风格的拥趸,我还想坚持说,德国队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一大半是因为它很好地学习借鉴了西班牙人发明的先进技战术。如果不是引进了瓜迪奥拉这样的一批西班牙教练,德国足球或许依然勇猛有余而灵巧不足。缺乏想象力的中国电视解说员们喜欢用“德意志战车”之类古怪的名称来形容德国足球队,这部过去略显笨拙的“战车”如今配上了“伊比利亚发动机”,所以才得以所向披靡。
在“学生”春风得意之时,作为“老师”的卫冕冠军西班牙队却在小组赛中即被淘汰出局,而且还惨遭老对手荷兰队5:1的羞辱,真可谓“四年河东、四年河西”,令人唏嘘!
巴西世界杯也是我观看世界杯直播的个人历史中的一个分水岭,从那一届开始,除了极少几场比赛,我基本不再熬夜看球。现在,即便是四年一次,即便是再精彩的球赛,也不会是我可以为之放弃其他任何事情的头等大事。我想,这就是人生不同阶段的故事重点。
......
图:东方IC
到本届俄罗斯世界杯,我们中国球迷有机会观看世界杯,正好是第十届。
对于一个真正的球迷来说,四年复四年,一届又一届的世界杯,总是与个体的许多难忘经历交织在一起。你可能在四年一度的狂欢(通常是深夜)中度过了自己的小学、中学、大学生涯;这期间,你还可能经历了初恋、结婚、生子,甚至父母的离开、自己的老去……
亲爱的读者,此刻,当过往的一幕幕像潮水般地闪过我的心头时,我非常渴望与素昧平生的你一起回忆那些年我们共同追过的世界杯。世界杯赛场上那一个个难忘的瞬间,连同我们共同度过的那些岁月,构成了我们人生的宝贵精神财富。
文/陈季冰
来源:冰川思想库的博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