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外公出来市区办事,因为各种的担心,我决定陪他跑一趟。在办完事回程的路上,忘记了缘起什么原因,我们聊起了毛外公和他父母之间的旧事。
如今提起毛外公父母在他年少时对待他的不公平待遇,年已古稀的毛外公依然耿耿于怀。那些伤了他的心的旧事,像是一根鱼刺扎在毛外公的咽喉,我不知道他这辈子还有没有机会拔出来?还是只能带着这根鱼刺走到人生的尽头。
他虽然对自己的父母有诸多抱怨,但是,我知道他这一辈子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获得他父母的肯定以及一句道歉,因为求之不得,他的内心常常在愤怒和讨好的两个极端痛苦挣扎。
回想我自己的这半生,我很庆幸自己这两年走上了情绪疗愈这条路,在逐渐疗愈源自童年的心理创伤的同时,也在逐渐放下对父母的指责,专注于自己内心的成长。
虽然有时还是会回到指责的原点,但,就像是螺丝一环一环的盘旋,回到的原点位置看似一样,高度却已经在改变,因为觉察会不断地升起。
当我们追根溯源地去探索自己的内在心理创伤时,原生家庭的养育方式无疑是最大的创伤来源。朝着这个方向去探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觉察自己的创伤,然后去释放、去疗愈。
但是,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原生家庭并不是唯一的成因。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这个样子,有自身的因素,有原生家庭养育方式的因素,还有来自社会影响的因素。
在我们家乡,大环境就是重男轻女,几乎每一个家庭的女孩子,都遭受到或隐或现的歧视创伤,但是同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长大的姐妹,性格却从来没有重复一致的。
有的孩子会千方百计、小心翼翼地收起自己的天性,把凌角磨平,去迎合抚养他的大人的需求。
有的孩子会奋起抗争,形成条件反射般的叛逆,却被大人更强烈的反弹、指责、排挤弄得遍体鳞伤,在愤怒和讨好之间来回走极端。
每一个人天生就带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性格特点来到人世间,这些性格特点,会决定我们从生活事件中吸收什么样的经验,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态度。
有朋友曾跟我说:“虽然你小时候的经历也不尽人意。可比起我应该还是好很多……”
我只能苦笑,每个人的感受力和性格都不相同,有些在别人眼里不值一提的事情,在另外的人心里却是天大的恐惧,感受的强弱完全是因人而异,本来就没有任何可比性。
更何况,每个人内心的创伤,对任何人都没法说明白,那是因为,很多创伤感受发生的时候,我们还很小,我们自己也说不清楚那具体是什么样的伤,只有强烈得不愿再去触碰的恐惧。
拥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决定我们人生的路必然会走上不同的发展方向。
说到社会因素对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影响,我想起一件啼笑皆非的事情。
有一次,我质问毛外婆:你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们?我们和你儿子都是你生的,你为什么只想着你儿子?
毛外婆委屈万分,说:“人人不都是这样吗?你看谁不是这样?”
是啊!在我们家乡,左右邻居,前后亲戚,有哪户人家不是重男轻女的?包括毛外婆这些被重男轻女长大的人,也觉得重男轻女是正常得不能再正常了,而我的质问才是不正常。
有时候,我们会习惯于沉溺在自己小时候的悲惨故事之中,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我现在所有的不好,都是因为小时候受到过心理创伤。
这其实是在给自己一把保护伞,有了这把保护伞,我们所有的不好,仿佛都可以推给它去承担,我们就不用再去面对那些创伤的疼痛。
我们选择性地去忽略一个事实——我们已经是一个成年人,我们已经不再是小时候那个没有能力照顾和保护自己、没有能力独立生存的孩子,我们已经有能力为自己做出自由的选择,我们需要为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
在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们选择牺牲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运用各种各样的策略来获得生存、爱和关注。但是,我们已经年满十八岁,我们需要学习为自己的言行承担起责任。
这年头,谁没有点心理创伤都不好意思出来混!
跟我们一样,我们的父母也有他们的心理创伤。
一个老人很喜欢对着她的女儿指责、抱怨丈夫及亲戚邻居,女儿对老人说:“你为什么不能对他们宽容一些、友善一些呢?”老人生气地说:“我也想有人对我宽容一些、友善一些,可从来没有人对我宽容和友善过!”
就像我们现在对待我们的孩子,虽然我们知道不能重复用过去父母对待我们的方法去对待孩子,但是,我们在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件时,往往会发现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与自己的父母几乎一样。
父母当年对待我们的方式也只不过是在重复她们的创伤模式。我们是选择把这种模式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还是选择让它在我们这一代终结呢?
生活必定会不断吸引并扔给我们各种创伤性事件,让我们去看到在成长过程中自己所承受过的伤痛,指责父母是必然会经历的过程。
但是,如果我们任由自己一味沉溺在指责之中,不去承担起自我疗愈的责任,不去觉察、照顾好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我们只是让自己从一个火坑跳进了另一个火坑。
指责原生家庭并不能让我们的心获得自由和快乐,当我们的内心充满指责和怨恨的时候,我们问问自己:我们感受到快乐吗?我们想要一辈子生活在怨恨和指责之中吗?
这种指责和怨恨一天不结束,我们一天也不会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自由和快乐从来不会从别人身上找到,它们只在我们的心里。
去观察我们的生活,可能我们会发现,我们遇到的一桩桩“坏事”,遇见的一个个“坏人”,总结起来,都能找到一个雷同的模式,一个我们和父母的关系的模式。我们跟身边的人的所有关系,只不过是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模式的翻版。
我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模式这门功课,是我们的人生必修课。唯有我们真正做到放下,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新生。
我们根本就无处可逃,除了老老实实地去面对、去释放、去疗愈,别无他法。
在自我疗愈的过程中,我日渐明白,我所看到的父母,并不是真实的她们,那只是我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到的我所以为的她们。
因为我对她们的不满和那些曾经痛苦的经历,我只能看到她们的缺点,她们的所有言行,我都只能看到不好的那一面。而真实的她们要立体的多,她们有急躁责骂的时候,也有关爱呵护的时候,有偏颇不公的时候,也有为难愧疚的时候……
我发现自己对她们有很多关于理想父母的期待,我总是拿着理想父母的模型往她们身上套,当她们的表现和我的期待不一样时,我就会感到深深的失望和愤怒。
其实我从来也没有认真地看到过她们真实的样子,我一直不能接受真相——我的父母本来就是有着各种坏脾气、死要面子又不懂温情脉脉的人。
我们开始承认她们本来的样子,真正地接受父母原本的样子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放下自己的期待,分得清自己和父母之间的界线,分得清哪些是她们的问题,哪些是自己的问题。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守护好彼此的界线,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与父母的和解,最终通向与自己的和解,这是一条必经之路。完全的放下需要时间去融解关系的坚冰,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和解终究会发生。
因为,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无不渴望着与自己的父母亲密、相爱,分享我们的生命与爱。
上期文章:
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