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BEED Asia【必达专访·复旦附中国际部】在不断碰撞与融合的

BEED Asia【必达专访·复旦附中国际部】在不断碰撞与融合的

作者: beedasia | 来源:发表于2016-06-26 17:48 被阅读178次

    复旦附中国际部具有稳定的教育投资保障,雄厚的师资力量,优良的教育设施,深受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术视野开阔、教学民主的氛围影响,目前已成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高级中学。

    教育的目标一定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或“优秀的小绵羊”,BEED ASIA有幸邀请到杨永珍女士为我们解读复旦附中国际部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我们一起探讨国际学校的发展。

    在不断碰撞与融合的时代,培养国际视野,终生学习的世界公民

    B:BEED ASIA

    Y:杨永珍 –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 – 主任

    B:您是如何看待当前政府和国内高校双重领导的建学模式呢?国际部作为中外合作办学,与其他学校相比有什么突出优势呢?

    Y:政府和高效双重领导,当然有政府与高校对学校的双重期望,但更重要的是学校可以利用政府与高校的双重资源。比如,我服务的学校,属于大学附属中学,我们聘请了一批大学教授给学生上选修科与大学先修课,我们经常邀请大学的教授给学生老师做讲座,国际部学生的课题研究等需要的数据库都是利用大学图书馆资源。国际部不属于中外合作办学,我们是用自己的实力自己的资源开办自己的国际部,从学生培养教师培养等方面来讲,我们不受其他任何功利因素的影响,我们一直在坚守着教育为了培养人的信念,虽然有时候比较孤独,但这种坚持我相信是会成大气候的。我们的老师,特别是中国老师,都是刚从大学毕业就加入国际部的教育教学行列,经过5年的磨练与培养后,他们现在都能在自己的领域起到中坚力量的作用。我觉得这就是我们自己办学的优势所在。

    B:国际部积极引入先进的国际学校管理模式,实行中英双语教育的教育模式,那么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遇到过什么难题吗?

    Y:我每天行走在国权路上,穿梭于国权路325,384,383号 等三个校区之间,一直都在想,这条路上曾经也一直在发生着多少文化间的碰撞,教育理念的更新,曾经有过多少教育的探索与无奈,有过多少教育过程中的兴奋与喜悦。单从国际部来讲,我们有将近一半老师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同时还有一半中国老师,我们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国际情怀,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理解,从而达到多种文化间的相互合作共事。但事实上,文化的融合非常困难,融合的前提是知道对方,了解对方,让对方感觉到安全,从而相互信任对方,甚至对对方感兴趣,就像一对恋爱中的情侣一样,之后才能谈融合与合作,才能达到谈婚论嫁的程度。这就需要不断地提供双方对话碰撞的机会,不断地在对话与碰撞中寻求理解与合作。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学习型社区,想通过学习型社区的建设推动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师间的相互合作,合作的前提一定是相互信任与尊重。

    最难的还是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所学校的学校文化与教师决定着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程度。国际学校、中英双语,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多元文化的问题。我理想中的学校就是老师与学生每天都洋溢着幸福快乐的笑容,热情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教育教学中,老师能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发展等有高效的指导作用与终生影响力。我喜欢去听音乐会,虽然不太懂音乐,但是我非常喜欢看指挥,一个乐团每个人都能奏出属于自己的乐符,但是演奏出来呈现给观众的又是一篇和谐的乐章。美国的国家年度教师评选刚刚结束,来自约翰F肯尼迪高中的历史老师 Hahana Hayes 摘得桂冠,她对教育的热情,对每个孩子的关注与帮助是我所期待的老师的形象。国际教育不是说,学生在学习AP、IB 课程,我们就是在做国际教育,不是说学生用英语作为学习语言我们就是在做国际教育。国际教育首先要有培养人的国际理念,要将学生培养成为能担当的具有国际情怀、终生学习的世界公民,更要有如何将这些理念与培养目标落实到日常管理与教学中的想法与做法,让学生培养渗透到日常的每时每刻、每件事情、每个决策中,学校领导与老师首先都要保持持续不断地学习的动力与行动,因此,教师的培养与教师团队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正在寻求与一些大学教授的合作,我们学校可以成为他们的实践基地,老师们也同时得到培养与帮助。

    B:贵校作为中国一流的高校附属学校,您是怎样看待教育设施设计与技术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的?

    Y:其实,我是最没资格谈这个话题的,我们由于空间不足,设备设施不齐全,严重限制着国际部的发展。但是反过来想,我们的学生学习和大学申请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我们的IB成绩每年平均成绩37.5,有的时候考到39.5,我们的学生86%进入到世界前五十的大学。我刚才提到学生培养要渗透到每时每刻,还要渗透到每个角落。我们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平等交流,就要创造更多自然的开放空间,供同学们开设各种不同的活动提供空间与场所,我们提倡学生做研究,就要有做研究的设备与设施,等等。如果我去主办一所学校,我会首先从学校建筑着手渗透学生培养理念。我进入教室听课时,首先会关注教室的采光是否好,桌椅是否舒适,空间是否充足等这些物理环境。当然接下来我会关注老师与学生是否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具有一定的鼓励性、舒服安全的人文环境。

    技术延伸并拓展了我们的感官功能,因为技术,我们将会看得更宽、更远、更细、更宏观也更微观,技术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但是无论看的多远、多宽、多深、多细,没有大脑这个CPU处理信息的能力,一切都是徒然。所以,在不忽视技术带给我们的先进性的同时更不能忽视人本的东西。我经常去听课,听课时有时坐在旁边非常着急,老师也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设计了一些问题,让学生互相讨论,动手操作,或模拟演示,但是经常由于对学科概念理解的不到位,教学效果甚微。所以我们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课堂教学,必须强调有效二字。怎么才能有效,有效建立在学科教师能从宏观层面把握学科关键概念,能理解学科概念的本质,意义与功能,能提炼出一种学科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组织帮助学科概念理解的活动,才能有效运用现代技术帮助学生理解学科概念。专家研究表明,目前来说技术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甚微,原因就是过分强调了技术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科知识、技能、概念,以及教学方式与技术运用的整合,只有这些方面得到了有机整合,技术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技术的发展也在促使学校管理、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变革与重组,教师的概念,教师的角色都需要发挥非常大的变化,学生完全可以利用除教师以外的教学资源,通过合作学习,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的角色也由之前的站在讲台上,过渡到在旁边进行指导,但是更有效地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解决问题,教师也是学习者,学生有时候也是老师,只有这样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技术才能在学习中真正起到作用。

    B:新闻中也经常报道说一些毒跑道,土地污染,或者是一些学生踩踏事件的发生,那么您在学校设施设备的采购方面有什么经验和见解吗?您觉得应该怎样审核这些设备才可以放心的给学生使用呢?对于设备的选择您是会更偏向于国外品牌,还是国内品牌呢?

    Y:这个其实不是我们负责的,但是从一个学校的角度出发,我们唯一的原则就是追求品质。因为孩子是关键,人是关键,不安全,不健康谈何学习和发展? 所以一定要有品质。一所学校的投入,如果可以计划好一点,做好长远规划,优化资源配置,该节约的地方一定要节约,但是该投入的地方一定要舍得投入,好多必需的东西必须是品质高的,那我们不必要的东西就不要浪费了,所以好多资源都是要合理利用的。至于国外还是国内品牌,哪一个更能达到我的要求,满足我们的需要,我们就会选择它,我们没有明显的品牌倾向,当然如果国内有的话,还是希望可以支持国货。

    B:根据我之前的了解,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学校不是很大,但幽静,靠近复旦南区步行街,您认为这样的校园规划对学生的学习有何影响呢?

    Y:我们曾经有一位外籍老师告诉我,每天当他与自己的孩子走到从学校到家的路上,他们会看到很多不同人的生活状态,会看到一个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在家门口写作业,会看到一个修自行车的师傅,每天带着自己的小孩,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会看到一群外卖的小伙子骑着摩托车在等着店主的召唤等等,而他现在的学校周边非常荒凉,就不可能有太多的体会与感受。我们主张学生将生活经历带到学习中,并用学习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让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我经常鼓励老师们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校外,把我们所在的社区作为学习资源的一部分,我们的学生为了完成一项调查经常去访问一些居民,一些店铺的老板与顾客等等,也经常与一群朋友在学校附近找一个地方一边吃饭一边聊天,我每天走在国权路上都会有很多的体会与思考。我们鼓励打破教室的四堵墙,打破学校的四堵墙,让学习融入到社区中。我们计划在全校推行Service Learning,服务学习,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有服务社区的意识与行动,同时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在社区中做点事情,让学习更有意义,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B:请问学校一到两年内学校会有扩建的计划吗?

    Y:我们目前正在寻找地方当中,一到两年之内不太确定,只要有合适的我们就会扩大规模。

    B:目前像哈罗中学他们都已经进入到中国市场,中国可能会有一些高端的私立学校,你可以谈一谈您对私立学校的看法吗?以及您认为本土学校应该怎样和私立学校,外资学校达到平衡和竞争?

    Y:我们说要尊重多元文化,追求相互合作,对待其他学校的态度也应该是这样。我还是觉得国外的优秀教育资源,教学模式引进,对促进国内教育的发展,国内国际部或国际学校的发展非常有利。当然,压力不是没有,比如高端私立学校设备先进,教师待遇非常高,能给学生与老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与空间,这是我们不太容易做到的。但是,不同性质的学校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像我们的学生与家长倾向于在接受国际教育的同时了解并熟悉中国的文化,因此,我们的英语与中文两种语言齐头并进,两种文化同时并存,再加上有些家长有复旦情结等。不论教育市场竞争多么大,我们都会一直坚守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能担当、独特的具有一定国际情怀、终生学习的世界公民,我们不希望学生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与“优秀的小绵羊”。这种坚守有时候会非常孤独,但能守得住信念,耐得住孤独,必定会成得了大事。

    B:您希望找一些专家,教授来分享他们的知识,经验,他们是和老师一起上课吗?

    Y:与老师一起研讨课。我们正在推动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除了认知目标外,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思考能力,研究能力,甚至社交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如何把认识论等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学科核心概念的功能与意义等等。我们希望能与一些专家合作,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课堂教学。包括如何有效阅读与写作。

    B:您是采用什么途径来了解教育设施设备的呢?

    Y:我们学校建立了两个科学实验室,所有的仪器都是我们老师自己选择,去网上搜索,看评价,询问一下其他学校,我们会做一个简单的调查,互相比较,之后后勤去采购,并没有专业的供需平台。如果有专业的供需平台当然更方便了,老师的工作量也会减少很多。

    B:您觉得国际部的设立对于中国目前教育现状是什么样存在呢?

    Y:公立学校国际部设立的初衷第一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为了引进国际课程与先进教育理念,从而更好的为中国的教育提供一些可参考与借鉴的经验。现在的教育界处于双向对流阶段,及美国英国学习中国的经验,中国又在不断地批判自己的教育而引进与借鉴英美的教育经验。其实在不断对流碰撞之后会出现冷静思考期,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理想中的教育?所以最终会走向一个融合的状态。公立学校国际部目前的功能其实就是在探索一条东西方教育融合的道路,这个探索对中国教育的意义非常大。

    B:对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国际部的未来发展,您是如何构想?

    Y:我们首先要有足够的空间,这个空间能实施我们的学生培养理念,在最近3-5年内把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分段管理。更关键的是要逐步形成更鲜明的学校文化特色,真正成为一所融合东西方教育精华的国际教育典范。

    B:最后,如果请您用一句话来寄语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学子,你会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吗?

    Y:用激情点燃梦想,做更好更独特的自己,让世界因为你的存在更加美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BEED 必达»【必达专访·复旦附中国际部】在不断碰撞与融合的时代,培养国际视野,终生学习的世界公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BEED Asia【必达专访·复旦附中国际部】在不断碰撞与融合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bxz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