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九月-「孤独深处」

九月-「孤独深处」

作者: Airsola | 来源:发表于2016-10-28 21:46 被阅读52次

    @implementation

    影评

    《星际迷航》

    情怀片,嗯,摸着胸说这片子质量确实一般,不过在看这部片子可以让我尽情的行 「瓦肯举手礼」 而不用担心看成中二(笑

    《追凶者也》

    一段凶杀故事,事件的个个参与者从不同的角度重构还原出故事本身。时间线交替应和,整体结构式断章类型的,这个很自然的让我想起《罗生门》,当然没法和黑泽明的成名作比了。片子弥散着一种荒诞的基调。杀手的行为,以及一切动机都是那么的无厘头,但是这又不是一部单纯的喜剧的风格,因为该死的人,不该死的人居然也都死了。是什么使得此沉重的凶杀死亡变得荒诞不羁?

    《七月与安生》

    这个月份,唯一一部我有推荐朋友看的片子。二十七岁前都可以看看的片子,(至于为什么是二十七岁,片中有答案)。国产青春片题材能够拍的不让人觉得尴尬已不容易,片子情感细而不做作,确实看出了点岩井俊二的味道。叙事结构虽然无《布达佩斯大饭店》那样的四重叙事之精妙,但在小说与现实中,虚虚实实的切换,确也运用的不错,觉得有点遗憾的是,片子最后还是明确的点出了哪个是虚,哪个是实。


    书评

    《2018》

    刘慈欣早期 短篇小说集合,大刘的小说就是各种的思想实验,有几篇耐人寻味(后文穿插这会提到一点书中内容)。从中也看出了不少「三体」创作的脉络。大刘真的不是凭空写出「三体」的,不然他真的就是外星人了

    《白夜行》

    东野圭吾的早期代表作,可以看出东野标志性的网状布局,故事的时间线前后横跨二十年。推理小说剧透是不人道的,尤其是东野早起也号称本格推理,这次也不想对具体情节和人物做过多的讨论。有点觉得不足的是,毕竟是早期作品,觉得有点稚嫩的地方就是,书中经常会在上一章节设下一个悬念,但是下一章节里就迫不及待的解开,而且仿佛担心读者看不到懂似的进行了太过具体甚至是繁琐的解释,完全没有必要,损失了很多趣味。在东野后期成熟的作品中就这点就控制的很好。对了,唐泽雪穗这个角色,但是很想有机会认真讨论。

    《皮囊》

    这是一本关于乡土,关于人与人之间情愫的书。是半本好书,看到一半时候我有念头把这本书买上几本,给要好的朋友都送上一本(当时正是中秋前夕),但是读到后半本,却越发觉得味道不对...真想对作者说,能不能不要在故事买没有结束的时候就轻易的给他人下一个定论,尤其是对你的朋友,你真的把他们当做你的朋友么?唉,如果没有后半部分,这会是一本很好的书

    《向前一步》

    谢丽尔作为这个星球上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之一,她以自身的经历为引子,说出了很多「常识」,这是一种深埋在文化里的刻板印象,在男性主导规则制定的社会环境下,如何使得改变这种大环境成为可能,让每个人的可以更自由的选择。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一种使命感,一种即充分利用自身特质的领导力(温柔的坚持),而不是像希拉里一样只是把自己变成一个男人。对了,以后如果有机会我倒是觉得,谢丽尔,希拉里,邓文迪,唐泽雪穗,这四位女性放在一起横向比较一下似乎很有意思,她们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很有影响力的女性,但是他们的套路似乎又各有不同。

    《经济解释》第一卷 「科学说需求」

    张五常的书确实有正本清源的效果。说实话,现在大行其道的行为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的重新引入的经济学,往好了说是跨学科,不好的说就是走偏了。同事张老也反感过度引入数学,以及各种空泛的概念,经济学的第一要务是解释真实世界的现象。这种既反左,又反右的态度,颇有一代宗师之感。而重解需求定理,放弃功效概念,等等一系列推演丝丝入扣,犹如手握倚天屠龙,将一切花拳绣腿套套逻辑,尽数拆解,让人击节称快。全套看完会对这个套书做一期专门的书评。

    《孤独深处》

    终于扣题了,这期书评其实还是有个主题的。很早就计划写也一点关于科幻主题的书评,一拖再拖,想写的内容也一变再变,我现在已然记不起月初想提笔写这方面书评时的一星半点内容了...


    孤独深处

    郝景芳这本短篇集子出名还是因为那篇的了雨果奖的「北京折叠」,虽然我不觉得这篇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应该是迎合了西方评委对于中国的一种割裂的认识了吧,总觉得中国还是有点儿魔幻。但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中国科幻圈子本来就小。能有作品得奖我们都特别开心,题外一句,得奖那天正好也是中国女排里约奥运夺金之时候,那天我是两边同时都在看直播那(笑

    《孤独深处》的书名,源于我对科幻小说的感觉。科幻小说构想一个可能性的世界,人站在这个世界的边缘,最容易感觉到出世和异化。出离世界的感觉是最孤独的

    作者对于书名的解释,也正是我对科幻小说的理解。

    愿每一种孤独都有归途

    这是书腰上的一句话,也是写给我们这些观察者的,我们总是习惯于以一个观察的角度去看事情,看自己,也许科幻小说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好的归途。

    关于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有好多种写法,第一类统称为理性科幻流。这里科幻小说的根基扎实,现代科学是其基石。故事往往基于目前科技前沿的一点的几乎触手可见的突破,辅以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汪洋恣肆的笔法,笔力千钧让人叹服。

    第二类写法则是借助一两个核心的概念(这些概念不一定是基于严肃的科学背景提出的),进行思想实验。比如,如果记忆可以遗传会怎么样?如果基因可以公开修改会如何?如果世界上99%的财富集中在一个人手上,这个世界会如何运转?如果外星文明造人类,会觉得人类是一个什么样的物种?如果没有那科外星陨石,这个世界是恐龙主宰的话会建立起怎样的文明?这类文章的是属于科幻内核中带有哲思部分的,也是我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当然还有一类科幻小说,科幻根本就是个框了,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比如《上海堡垒》,就是披着科幻外衣的青春小说,同理你也可以把新海诚的《星之声》当做科幻题材的动画来看。还有比如经典的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把这个理解为披着科幻外衣的三国演义就是正解,嗯嗯,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和大海。

    大刘写的几乎所有作品都是第一类,第二类,或者这两类结合的结果。而郝景芳呢侧重于些第二类和第三类的小说。至于谁是科幻界的清流,谁是泥石流,请依照口味自行挑选~(笑

    接下来过挑几个「孤独深处」的故事来说说吧。

    北京折叠

    因为得了雨果奖的缘故,这个短篇几乎成为了公共话题。书中说描述的北京的阶层分化与其说是科幻更不如说是现实,同样是在北京,不同的阶层在时空上却都以做出隔离。阶层之间的流动几乎停滞,最低阶层的市民几乎没有机会看一眼「日常」的天空,他们的工作本可以被机器替代,但是技术的进步对于不同阶层的影响却不尽相同。政府给底层市民提供的工作只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

    最底阶层的市民建立起了这座折叠的北京。直到建成的日子高楼如活人一般站立而起,他们才像惊呆了一样四处奔逃,仿佛自己生下了一个怪胎。

    阶层固化的现象在科幻的外衣的包装之下,便是一种阳光下的魔幻现实

    大刘在另一短篇《赡养人类》中有描述了一种技术进步与阶层固化的过程

    社会财富的分配虽然不均,但维持着某种平衡,穷人和富人都不是太多,人们普遍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贫富差距将进一步减小,他们憧憬着人人均富的大同时代。但人们很快会发现事情要复杂得多,这种平衡很快就要被打破了。

    打破这种平衡的是教育资源的集中

    高等教育费用日益昂贵,渐渐成了精英子女的特权。但就传统教育而言,即使仅仅是为了市场的考虑,它的价格还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那条连通管虽然已经细若游丝,但还是存在着。可有一天,教育突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个技术飞跃出现了

    到这里为止其实也都还算是现实的描述,现在存在两个极端,我们暂且称之为信息平权,互联网使得信息的流动似乎更加自由,但是信息的集中度却又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现象,内容被表征为信息,信息越来越多,但是对庞大信息的处理能力却变得越来越集中,大多数人只能选择接受那些被筛选过的信息。当然这种现象其实也不是现在才有,如果说以时间为切片,在这个一瞬时间内互联网上的数据量大到大多数人已经无力处理程度。那么换一个角度,将时间的长轴展开,从有文明开始积累下来的文明信息已历千年。

    梁文道有说过类似的话,千万觉得我们是中国人就很了解孔子,老子什么的,老祖宗的这些东西固然是经典。但是并不会因为你身在中国你就能说经典的东西就天生是你的了,这些文化是需要你花时间,花精力去传承的,几千年的文明积淀如果大多数人无心无力去传承,那么自然大多数人也只能接受一些被筛选过的经典文化了

    当然,上面只是歪了下楼,大刘所想的是更进一步。

    如果知识的积累不再需要循序渐进的漫长的学习过程,而是可以直接灌输那会发生什么?

    知识的直接注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脑中将被植入一台超级计算机,它的容量远大于人脑本身,它存储的知识可变为植入者的清晰记忆。但这只是它的一个次要功能,它是一个智力放大器,一个思想放大器,可将人的思维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这时,知识、智力、深刻的思想,甚至完美的心理和性格、艺术审美能力等等,都成了商品,都可以买得到。

    完成超等教育的人的智力比普通人高出一个层次,他们与未接受超等教育的人之间的智力差异,就像后者与狗之间的差异一样大。同样的差异还表现在许多其他方面,比如艺术感受能力等。于是,这些超级知识阶层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而其余的人对这种文化完全不可理解,就像狗不理解交响乐一样。超级知识分子可能精通上百种语言,在某种场合,对某个人,都要按礼节使用相应的语言。在这种情况下,在超级知识阶层看来,他们与普通民众的交流,就像我们与狗的交流一样简陋了……

    技术的突破带来的人的异化,其实技术的突破可能已是尽在眼前(当前的基因工程方面的随时都处在突破的临界点),但是如何重建道德确实

    富人和穷人已经不是同一个物种了,就像穷人和狗不是同一个物种一样,穷人不再是人了

    下面的推演合乎逻辑

    首先,你开始提到的那个维持社会财富平衡、限制穷人数量的因素不存在了。即使狗的数量远多于人,他们也无力制造社会不稳定,只能制造一些需要费神去解决的麻烦。随便杀狗是要受惩罚的,但与杀人毕竟不一样,特别是当狂犬病危及到人的安全时,把狗杀光也是可以的。对穷人的同情,关键在于一个同字,当双方相同的物种基础不存在时,同情也就不存在了。这是人类的第二次进化,第一次与猿分开来,靠的是自然选择;这一次与穷人分开来,靠的是另一条同样神圣的法则: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它们带来的并不是专制,它们的执法是绝对公正的,并非倾向于有产阶层,如果穷人那点儿可怜的财产受到威胁,他们也会根据宪法去保护的。

    在社会机器强有力的保护下,第一地球的财富不断地向少数人集中。而技术发展导致了另一件事,有产阶层不再需要无产阶层了。机器已经不需要人来操作了,高效率的机器人可以做一切事情,无产阶层连出卖劳动力的机会都没有了,他们真的一贫如洗。

    在这种机制下社会财富的集中程度会越来越夸张,大刘手把手的带我们体验了一下不仅仅是北京折叠而是地球折叠

    上述的的阶层极端分化的描述,只是《赡养人类》这篇小说的大背景,这里不再多剧透了,吊下胃口。

    还有这种记忆灌输的问题,同样也是一个深入讨论的问题。大刘有一篇假定人类基因中其实本来是有遗传父母辈记忆的功能的,但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这个功能却退化了,这是为何?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弦歌

    看到这个题目的第一反应是 「弦歌问情」,往过仙四的童鞋应该会会心一笑~

    而这一篇说的到不是什么问情,而是宇宙的琴弦,以天地为歌,以弦为戈。这一篇的虽然有挺多硬伤的但是,其中的意象我很是喜欢。


    最后一个勇敢的人

    故事的最后让我想起的是宗教的圣典,圣经,是否也能引这个科学的故事为解?


    生死域

    悠然,孟悠然,梦悠然,我记住你了


    深山疗养院

    有些话即使是在科幻小说中,也只能借由病人之口说出。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九月-「孤独深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cbe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