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的制作更是让人惊叹,如现在我们吃饭用的小碗大小,倒着吊起来,对应下边放一盏灯心草做的小油灯在密不透风的室内熏,长时间的烟熏后,上边的小碗便产生薄薄的一层烟灰,把烟灰楇下来积攒到足够多的时候用油和树胶混合在一起,再用几十斤重的大锤砸到足够的密度,制成一块块的墨条再封干,这些工序全靠人工夜以继日来完成,千百年来从事一种体力劳动,最后达到心手相应、得心应手妙不可传的精湛技艺,我终于体会到什么叫勤劳善良的中国人,为什么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民族,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产生了“天生地养”的自然哲学观,我们的祖先不但发明了最简单、最朴素、最自然的工艺技术,而且也提炼出最智慧的自然之道。
据说“千锤百炼”这个词就出自制作墨块的过程,用这种原始工艺做出来的墨条,没有使用期限,可以使用若干年。技术从古到今没有变过,工艺还是原来的工艺,然而“惜纸如金、惜墨如金”却早已变成了一句空谈。
这些年学习传统文化,经常会读到“勤、俭”二字,《尚书》中有句“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北大食堂墙上也挂着《朱子家训》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却从来没有真正的读懂“勤和俭”,生活中的吃、穿、用、行无处不在追求最大化和最奢化。
笔、墨、宣纸、砚的制作过程完全是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坚韧不拨的创造力的代表。这次泾县的游学让我深刻的体会到民族文化中“俭”字的份量,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论语》中也有“奢则不孙,俭则固”,俭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道德取向,节俭不仅是修身立德的重要标志,也是立国立邦之本。我似乎能体会一些楼先生经常提到的“惜福”是怎样的一种情怀。而对于自己从没有认真思考和理解这样的一种文化来说也是一种悲哀,对于这种只停留于书本语言而实际却是即将消逝的文化,一种伤感也情不自禁。
回来的火车上,大家或静或酣都少了去时的兴奋,想着他做的两句诗“惜墨如今是真语,千锤百炼岂是虚”脑中又浮现出泾县无处不在的满山遍野晾晒的檀皮和稻草以及那个漆黑的密不透风味道奇特的的小黑屋里那些无数盏小油灯,那味道与星星点点的火花久久的在眼前心头闪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