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切的语言让亲情盎漾着春晖
一一简评周霞巜游子的心——献给母亲》
曲赣江
文字的张力与活力,体现在字句使用是否贴切,贴切的描摹状物,可以让抒情文字如阳光下,小河畔的一抹春光,氤氲语境,静谧、恬淡、舒适,终又感同身受。
周霞《游子的心一一献给母亲》,刊于5月12日光慈文学。文字撷取了作者几个生活细节叙事,虽是简短,因语言的贴切运用,使“我”在不同年龄,与母亲亲昵交流的姿态跃然眼前,进而通过放假、考公务员等,母女间的牵挂,递述了母女亲情和母爱的光辉。
细节描摹的贴切、真实,使文字有了画面感,让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再次毕呈在作者和读面前。“我站在大门口,一声轻唤:‘妈,我回来了!’”
这一个“轻”字将小女儿的恣态,逼真、形象地再现了。而母亲“匆匆忙忙又步履蹒跚地朝我走来,笑容铺满她满是皱纹的脸颊,夕阳下,她似乎一夜之间长出的银发亮的耀眼,毫无预兆地刺伤了我的眼睛”之句,既刻化了人物形态,又将年轻与衰老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对立、统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这样精致、贴切地生活场景描写,约略有三处。
收拢被“毫无征兆地刺伤了我的眼睛”碎得稀里哗啦的心,继续读。
“‘喂,妈,我考上公务员了!’‘真的呀!太好了,毛儿,你知道吗?我一直担心,又不敢问你。’我是家中的老幺,母亲总是这样唤我。”“‘北京,那么远,孩子怎么办呀?以后家里有事儿,你一天一夜都赶不回来吧!……’母亲的语气从欣喜到失望,再到掩饰不住的哽咽。”
这几句口语对白的运用,以及母亲从欣喜到失望,再到哽咽,几乎可以唤起所有远赴异乡打拼者的共鸣,对母亲的心理描写,准确、炼达。作者尤嫌刺的不够痛,随之另起段落,一句“从此,母亲再也没有对我的选择表达过任何看法。”如重锤击心,让人痛得喘不过气。
这已不是单纯描摹了,是生活真实客观地再现,养儿养儿,原指望着到老膝下儿孙缠绕相伴,结果只盼来秋雨霖霖。想着儿女能有出息,真出息了,又飞远了,还能说什么?又说什么?怎么说?
每一个从父母身边走远的孩子,都经历过这分青春的踌躇满志与毅然决然,而后发现父母不再说自己了。说什么?渐渐地,随着现实的忙碌,会淡忘这分感受、细腻,及至麻木,而谓之为成长。孰喜孰悲!
另一处则在“唯独在两个人面前可以找到久违的温暖,可以卸下重重防备,一个是我的孩子,一个是我的母亲。”这个作者,行,双手点赞。如果说,前两点有语言表达技巧,这句则是发自肺腑的真!至此,别的可以忽略,这篇文的真,已有存在价值。我们说去芜存真,试问,几人文字剥蚀见骨有这分真?当然,作者是歌颂母亲。但作者以时代大潮为背景,以学习、工作为线索,文字内容就具有了一定社会属性。
读文是一个学习过程,贴切的文字表达,可以让情感清濯如山溪,跳跃之间,让灵动、真切抵达心灵。读文更是一个回味生活,共鸣欣赏的过程。静下心,耐住焦灼,品读即学习,三人行必有我矣!
致敬作者,写的很静,很用心,母亲的形象真实可敬!这是砥砺我们前行的力量,也是文字的魅惑所在!忠实生活,高于生活。
2020.5.12于皖西草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