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他35岁,第三次创业失败。离开北京前,他和团队去了长城,延绵千年的城墙,有人突然号啕大哭,“为什么!为什么!”最后一晚,一群人的晚餐,唱着《真心英雄》,抱头痛哭。
出生杭州的他,从小不是读书的料,初中考高中考了两次,18岁第一次高考,连三本都没有考上。落榜后,他蹬起了三轮,“打算这辈子就这样过了。”
有一天蹬三轮时,他捡到了一本书——路遥的《人生》。那本书让他热血沸腾:“我要上大学。”第二年,依然落榜;第三年,他考上当地的师范大学。
他的综合成绩一般,英语好得出奇。他毕业后做了英语老师,工作4年,月工资不到100元。1992年,他和朋友创办翻译社,每月收入不到500元,房租却是1500元。为了生存,他去义乌批发了内衣、袜子、手电筒等小商品,四处推销,“受尽了冷言,受尽了白眼。”
1995年,政府找他去美国协调一个项目,那次美国之旅,他有了一个意外收获——互联网。
好了,故事到这里是不是有些熟悉了,主人公正是马云。很多人都看到了他如今的闪亮光芒,也或多或少听闻过他之前的故事,尤其是当年的“阿里18罗汉”。但在那个标志性事件后,前后还有很多个低谷。
以上列举的故事情节源于“拾遗”前天推送的一篇《我要去1999年了,你有什么话需要带回去吗?》,篇幅很长,除了马云,还有郭德纲、岳云鹏、王宝强的辛酸过往,这些当然不是全部经过。如今功成名就的他们,你在网上可以搜到更多更详细生动的描述,这里不再过多引述。
在看马云的故事时,有两个细节让我看到了他的成功绝非偶然。
1995年,马云回国后,辞职和朋友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商业网站——中国黄页,“向世界传播中国的贸易和商业信息。”他去北京寻求政府部门支持,一次次失败。出租车上,他失声痛哭:“我希望中国人早点成功,不能再拖下去了。”这是他的“魄”,不是为自己,为的是中国。
这也是会经过的1997年,他带着团队北上,14个月决定离开重返杭州,在留京更高待遇与回杭低工资无休息日之间,团队用三分钟选择了和他一起回去。
这也是会经过的然后是1999年2月20日,大年初五,杭州湖畔花园,马云召集17个人,大家席地而坐,他站在中间,讲了整整两个小时:“从现在起,我们要做一件伟大的事情……”
在马云的数次创业中,环境和团队多次被提及。每次转折点、低谷,总有人愿意跟着他一起,可见他的独特魅力,除了观念上的高瞻远瞩,也必定是有情有义,让人信任的。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回到那篇文章,除了四个人的故事。在文末,很多读者留言了对1999年的自己的话,有鼓励有告诫有感谢有难过,但共同的信息是,无论悲欢离合,“这也是会经过的”。
这也是会经过的截图及素材来源:公众号“拾遗”《我要去1999年了,你有什么话需要带回去吗?》
站桩第164天
桩法:正桩30分钟,倒桩0分钟
息法:降阴0分钟,升阳0分钟
心法:点亮心灯,让每个生命自在发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