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个比较受挫的经历。
1.甲方税务专报的1.0版本被否。
甲方的办公室的回复:还需要精简修改。
甲方的业务科长回复:1标题亮点不够,2措施太啰嗦,3成效还需要数据补充;总结,整个专报质量还需要提升。
复盘1.0版本的专报内容和甲方爸爸的回复内容,几个关键词需要注意:标题亮点(甲方爸爸心定的亮点路线)、措施(围绕甲方心定的亮点展开简洁、有力的描述)、成效数据(围绕甲方心定的亮点预期成效展开的数据说明)
因此,2.0版本重点要做以下事前工作:一是确定甲方心定的亮点路线;二是描述简洁有力;三是数据充分体现成效;
我不是这个产品的产品经理,如何在没有参与设计产品、没有与甲方的任何沟通储备来提炼亮点标题、还要围绕标题简洁有力的描述,还有并没有成效数据的情况下,写好这个专报呢?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与负责这个产品并与客户始终保持沟通的市场经理沟通,反馈是也不清楚,这就很DT了,让人有种凭空捏造、全靠想象,通过不通过就看运气的感觉,一再沟通下给了四字真言“诸税统管”,接下来就围绕这个主题查找了很多资料,包括国家政策、竞对产品、税局简报案例等,找对了方向才能事半功倍,才能做有效的事。
PS:这是产品经理的工作范畴,至少要给品宣任务时,同时提供一手的客户沟通情况和内容;给自己提个醒,再有这样的任务,先确定接不接,公司现状如此不能不接,那么就要事无巨细问清楚,是否有资料?资料是否能体现客户需求?不清楚不去下手干,不然损失的是任务两方的时间和成本。
那么问题就来了,对于新鲜出炉,对实现梦想和步入社会跃跃欲试、蠢蠢欲动的毕业生们,是应该去大厂工作,还是创业型公司工作,该如何选择?
以个人经验来讲,应该去大厂工作,有助于将要做的工作进行纵深积累,比如我就做产品经理,去大厂从产品助理学习开始,一步步沿着职业路线去挖潜沉淀,因为大厂的岗位职责都是很明确的,整个公司运行都是有明确流程,且公司不缺资源(人力和财力),你有可以专注的时间和精力,只需要将你这个职业范围内的事情做好做精做深,这有助于按照你自己的职业规划去做事情,边做边学,形成一种资深的能力。也就是说,你从一进入大厂规划好职业路线,经过几年的锤炼,出来的是这条路线上资深的资质和大厂的背书,无形中成为你的不可取代的资本。
相反,如果进入了创业型公司,就比如我,有点能力和学习力,从最初ui设计师入职,到后面转岗产品经理,最后转岗品宣,每一次的转岗都是因为公司资源的稀缺,因为你业务要发展,缺人,招聘来的人达不到适合的条件,公司让你一个萝卜好几个坑的现象简直也是常态,所以但凡你有点能力,就可能会从刚刚走上正轨,准备大干一场的1岗转到迫切需要的2岗,然后3岗,这么循环往复,最终你真的掌握了不少各个岗位的技能,从轴线上来看,你具备了多项工作技能,是个综合性人才,但从细节上来看,你在任何一个方面都做不到资深,而恰恰是资深这种资质对于职场或者行业来说才是很重要很重要的资本。
所以奉劝年轻人,如果你好的学历、好的专业、清晰的职业规划,建议你去敲开大厂的门。
年轻时不知天高地厚,总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然而,时间总会为你所有的选择配上一个应有的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