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
小蛙的事,小蛙自己去干吧

小蛙的事,小蛙自己去干吧

作者: 千语新说 | 来源:发表于2018-01-28 17:48 被阅读0次
    小蛙的事,小蛙自己去干吧

    分享新观点,尊重不一样,这里是千语新说。


    最近大火的真·佛系游戏《旅行青蛙》刷遍了朋友圈,因画风实在冷萌戳中了我,所以也去抱养了一直呱,我的呱叫咕咕。很多文章已经分析过蛙的独特之处了,玩家不能控制小蛙什么时候出门,去哪里,跟谁,什么时候回来,回来之后做什么……换句话说,自诩“老母亲”的玩家们能做的只有去花园看看四叶草有没有成熟,然后采摘下来等着给小蛙准备出门的行李;在小蛙给寄回来的明信片中看看它去了哪;在邻居蜗牛来院子里串门的时候把它喂饱,代表不在家的呱儿子表达友好……几乎可以说得上是零操作,零交互的一个游戏设定。第一次在游戏中全然交出主动权的玩法,就是这个游戏迅速火爆的原因。

    对大部分人而言,这大概是一个新奇的体验。

    然而事实上这并不新奇,在我们现实人和人的关系中,有一个词这几年渐渐才走进大众视野:界限感。人们相处,不论多亲密的关系,终究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关系本身只能是依附独立个体而存在的,如果把两个人比作两棵树,健康的关系就像树之间爬满了藤蔓,给彼此搭建了链接和牵挂,共享了心事和陪伴,但若无树,藤蔓再壮也会枯萎;若藤蔓过密过紧,也会卷走树生长的养分。界限感,就是把握这藤的松紧的度量。

    我第一次听说这个词,是在我的心理咨询师那里。当时我跟我爸的关系非常紧张,因为我爸是个老烟枪,在家的时候一会儿一根,我非常非常害怕他会得肺癌死掉,可是我爸一贯强势,我和我妈怎么劝都不听,甚至嫌我们的劝说太唠叨而反而将他推向对立面。我那会儿因为日夜忧心这件事,已经有点精神过度敏感了,周日的早上我在家睡懒觉,我爸在客厅点烟时打火机的“啪”声,都能把在睡梦中的我惊的一坐而起。在我跟心理咨询师说完之后,让我意外的是我的她盯着我的眼睛说:你的控制欲太强了,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我比较担心你将来的孩子。对父母你尚如此,那对孩子你的控制欲会更强,这对小孩的身心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我又惊讶又有点不服气,辩解到:我这不也是为我爸好吗!怎么能算控制欲呢?

    她看着我慢慢说,这世界上的事分三种,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老天的事让老天去做;人唯一能做的,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让别人来做,你充其量只能建议,却不能左右,即使是父母、爱人、甚至孩子,于你来说,都是别人。

    这段话对当时的我冲击很大,毕竟这听起来太不可思议了,长在中国一个普通却温馨的三口之家里,我习惯了父母对我的宠爱和全心全意,并自然的认为父母和孩子再亲密再无间也是理所应当,从没有人告诉我,孩子也是“别人”,父母也是“别人”。

    因为我还没有孩子,说到孩子还没什么感觉,可一想到我的父母竟然也是“别人”,我竟觉得心里一阵抽痛,难过极了。

    但这个认知一旦生成,就会自行长大,每当我想对父母指手画脚的时候,我就会想到这段话,不管是出于什么本心或好意,在我抬起手指责他们,在他们对我的指责或要求不予改正的时候感到愤怒,这便都是控制欲了。想到这儿我立马警醒,心下认真辨别一番,如果果真于他们有益,就换上平和平等的语气建议;若想来也没什么十足的必要,便闭口作罢。存了这份觉察,对以前人际关系中的好多困惑都渐渐有了答案。

    这件事过去四年了,因一直保持着这份觉察,不再追求对他人的控制,人际关系舒服多了(当然,除了克服自己的控制欲外,接纳自己,正当的表露自我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自己内心也归于自洽。而且后来也想明白了,在亲密关系中,区分“别人”和“自己”并不是要疏远这份关系,而是在充分尊重彼此独立人格的基础上,没有负担的相爱。比如,我家下雪了我担心我妈在室外看手机手冷,要给她买双触屏手套,都下单了,我妈不要,那我也只能退了(笑)

    再比如,我现在也只能暗搓搓的旁敲侧击鼓励我爸戒烟,一不敢说重话二不敢太强硬生怕把人倔脾气气出来,在这件事上,做的最多的也只能是祈祷了(吐舌头)

    文毕,我要去看看我呱儿子回来没,给它弄饭去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蛙的事,小蛙自己去干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cjz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