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最为典型。对于汉族,这天为上巳节,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轩辕的说法。对于壮族,三月三则是壮族始祖布洛陀的诞辰日,是壮族人民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也是踏青歌节。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在这天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歌节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也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据记载,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在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观壮剧《牵云崖》有感观壮剧《牵云崖》有感
观壮剧《牵云崖》有感
观壮剧《牵云崖》有感
公历4月20日,适逢壮族人民的盛大节日农历三月三假期期间,传统壮剧《牵云崖》在南宁剧场隆重上演。进场观看的除了普通戏迷,还有保卫祖国的军人和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媒体代表。《牵云崖》讲述的是骆越壮乡远古时期的一个传奇故事。蛇郎受壮族始祖布洛陀梦中点化,蜕为人形,在洪水中救了众多乡亲,并应约到孪生姐妹家相亲,秀外慧中的妹妹达莲对憨厚的蛇郎情有独钟。迎亲之日,心高气傲的姐姐俏来知晓蛇郎并非穷困潦倒之人时,心生诡计,在送达莲回蛇家的牵云崖上,故意生事,致使达莲坠落深崖,自己则以达莲身份来到蛇郎家。察觉异样的蛇郎逐渐辨明真伪,祷告布洛陀,卸去功力,回复原本的普通壮家男儿身份。幡然醒悟的俏来,以真诚的忏悔完成自我救赎。
观壮剧《牵云崖》有感观壮剧《牵云崖》有感
观壮剧《牵云崖》有感
观壮剧《牵云崖》有感
观壮剧《牵云崖》有感
剧中表现了许多骆越壮族的特色,比如宏大的布洛陀祭祀场景、祷告(运用状语),比如麻拐崇拜(注:麻拐,壮语蟾蜍、青蛙等蛙类的称呼。广西《武鸣县志》在《崇拜》一文中写道:“壮族民间传说,癞(蟾蜍)为天神雷王的儿子(一说女儿),专门了解人间旱雨情况,雷王根据他们的叫声行云播雨,因此人们对癞敬畏如神,见到癞不碰、不打、不戏弄,有的还要绕道回避。”这是对古代壮族铜鼓上的蛙图腾的诠释),比如壮族年轻男女相互爱慕,结为夫妻进而举办婚礼时,壮族礼仪有拦路歌,哭嫁礼。
观壮剧《牵云崖》有感其实这样的戏剧内容非常适合传播壮族文化的特色,比许多现在十分流行的特定景区内的为了表演而表演的商业化更纯粹,更完整,同时也更应景。而最重要的是,整个故事的内涵非常具有警示意义,在选择终生伴侣时要重人品,选择与自己志同道合之人,不要以貌取人,不要嫌贫爱富。剧情中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表现俏来阿姐在坑害自己的双胞胎妹妹达莲后的紧张、焦虑、伤心、自责、后悔,直到最后幡然醒悟服毒自杀,并请求妹夫蛇郎把自己葬在牵云崖的山口,以警示过路人要放下心中杂念,该放手时需放手,完美点题。
观壮剧《牵云崖》有感观壮剧《牵云崖》有感
观壮剧《牵云崖》有感
此外,《牵云崖》在整个场面上安排了数量庞大的演员,在音乐编排上充分吸收壮族特色,音乐、演唱都十分悦耳动听,演员们的功底、水准颇高,现场表现力非常强,服装的设计精美华丽又具有壮族特色,颜色淡雅但抢眼,灯光、舞美的配合始终到位,所以综合评价实乃一场精彩蔚然的壮剧大戏,观之心亦快哉。
观壮剧《牵云崖》有感观壮剧《牵云崖》有感
观壮剧《牵云崖》有感
观剧痛快之余不免心生忧虑,在演出过程中,有不少观众全程玩手机的(屏幕亮、刺眼),有大声讨论的,有跟别人视频聊天的,有熊孩子捣乱说不听的,素质十分糟糕,严重影响戏迷的观剧体验。可是转换角度思考,这些社会各界里的人士中,也有可能是被单位强行安排来凑数的,自己根本不喜欢看戏却不得不来,也是辛苦,心烦气躁之下只能玩手机聊天。
可见,传统戏剧的发展道路多么不容易,相对于大众流行的演唱会、电影大片,喜欢戏剧的人毕竟是少数,而政府文化部门为了扩大少数民族文化、传统戏剧的影响力,联合到各单位就变成了政治任务,需要人数支持进到剧场来,所以实际执行起来就变了味道。
思虑至此心有戚戚焉。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传承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提高文化自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最终能立于不败之地的只能是高度发达的中华文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