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开会的时候,无聊,整理自己的微博关注分组。发现一个认识五年多还见过面的网友把我单向取关了,孤零零地我关注着他。下意识打开微信,翻了翻自己的好友列表,得,微信也被删了。有点错愕,不知道哪里得罪了这位仁兄。毕竟好几个月没和他说过话了。
于是托我和那位仁兄的共同好友去问问,如果我说了什么评论无意得罪了他先替我道个歉。结果却得到这样的回复:“微博只是取关了,没有拉黑。(微信)定期清理不感兴趣的人而已。” 我回了一个这样的表情,便没再说话。
今天早上又想起这事,多少有点莫名其妙。于是发了条状态: “昨晚在想一件事,朋友圈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对彼此的容忍度,拉远了两个人的距离。”
无数次看到朋友圈有人分享这样的文章,《朋友圈发什么样的内容会被拉黑》,《你烦朋友圈哪几种人》,《怎样才不会被拉黑》,点开文章,齐刷刷罗列着十几二十条罪状,“天天自拍”、“刷屏广告”、“不给我点赞”等等,朋友圈一顿转,通常还附带一句评论嘲讽一下,文章阅读量也是分分钟就奔着十万加去了。平时没法当面撕的,有人帮忙说了出来,心情自然像清了宿便一样舒畅。
因为朋友圈发的东西喜好问题,形成了两个阵营。为了对抗那些拉黑或者删除自己的人的人。于是除了经常能看到有人转这样的列罪状的文章,还会收到类似这样的讯息:
2又删了12个人,节约了94M的空间!【不要让拉黑你的人占用你的空间,您也试试吧,复制我的消息,找到微信里的设置,通用,群发助手,全选,复制粘贴消息发送就行,谁的名字变色了,删掉就行!】
本来没删,看到这样的消息,瞬时一股气从丹田升到天灵盖,删了!以前没有朋友圈的时候估计谁都没想过,亲友反目只需要一条看不顺眼的状态就可以做到。因为拉黑屏蔽不点赞而吵起来互删拉黑的事,也早已屡见不鲜。
“你知道么?我挺讨厌他的?”
“他人好像...还挺好的?”
“他经常在朋友圈发自己旅游的地方吃的美食,做作。”
嘶...听完,我倒吸一口凉气。偷偷摸摸掏出手机,赶紧翻了翻自己最近几天的朋友圈。得,发了好几张美食图片。怯生生问,其实我也经常发(美食图片三天一次,一次两张)为何不讨厌我。因为你拍得好看而且每次只放两张啊。松了口气。
几年前智能机没出现,也没有微信和朋友圈,两个人如果不能见面,主要沟通就靠短信。那时候,熟练掌握“120字以内说清楚一件事”成为人人必备的技能,老师在讲台上,手在桌子底下盲打是另一种高阶技能。想了解对方就是得主动,要么就是找机会见面聊。偶尔看看空间和人人。人们的社交范围就那么小,幸福感莫过于中午食堂大妈多给我打了点饭,隔壁班的班花班草对你嫣然一笑。
随着微信朋友圈的上线,微信成功再一次增加了这款神奇产品对于用户的粘性,而用户的时间也被微信大量的吃掉。加了很多好友,被动地刷新他们所有的好的坏的开心的难过的状态。从来没有觉得一个人可以这样面目可憎,但又忍不住不停消除小红点,刷新查看新动态。朋友圈不断放大人与人之间的偏见。以至于朋友被人酸又去听交响乐装高雅有些委屈。“我就是喜欢啊,就是每周必须去一次,发一个动态。对我来说就是很普通的事啊。”
微信和朋友圈连接了世界上身处任何地方的人们,你不需要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吭哧吭哧跑到学校门口假装偶遇才能看到校花骑着自行车从你身边经过,装模作样问声早上好。现在,你大可以天天在朋友圈看她发自拍,转星座鸡汤段子。但是没过多久,由于每天的日常除了自拍星座鸡汤段子就没别的了——“我怎么以前没觉得她这么讨人厌啊。”
本来我生活在北京,你生活在上海,因为空间上距离的限制,我过得好与坏对你一点都没影响。但是有了朋友圈,你就能感受到,他比我过得好太多了,我没有幸福感,这个人怎么不去死。咬牙切齿捶胸顿足。你看,幸福感就这样被剥夺了,但其实和你真的一点关系都没有。可是亲友就会因此反目,删除拉黑。
朋友圈让亲友反目的例子太多了,比如像偶尔的朋友圈被截屏也让你觉得危机四伏,脑海里立马列出十来个可能对象逐一排查。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从未如此薄弱。
但是你看我脾气就依然很好,成年人还能忍不了不同意见?...写完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个认识四年多的网友在我早上那条状态下评论:“难得你说句在理的话。”我心中顿生一阵怒火,傻X拉黑,我几个月就说了这一个观点,妈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