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的洗碗水槽边漏水,为了解决这个洗碗水槽漏水,我在网上买了一个封条,拿到封条后,发现要把整个洗碗水槽卸掉,清洗干净后,粘上再安装上,是否解决问题还不知道。如果解决不了问题,还要继续修或者换,不要因为“沉没成本”,后面继续付出更多的成本,所以,马上决定,换一个新的洗碗水槽,这样问题彻底解决掉。
有的时候,我们为了节省成本,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改,我们付出的越多,越会影响我们是否继续投入做下去。这时很可能会犯“沉没成本”的错误,最后反而浪费的成本会更多。
“沉没成本”简单说就是不可收回的付出往往驱使着人们坚持之前的决策, 继续投入资源并维系过去的关系。
比如,当你要出行时,等了二十多分钟公交车,你会想我都等了这么长时间了,再等一会,不愿打车,结果又等了一个小时公交车。
比如,我周末去商场买一件外套上衣,在商场逛了一上午,还是没找到自己满意的上衣,但我不甘心浪费一上午的时间还没买到满意上衣,这时我就随便买了一件上衣。
我们做了一件事情, 已经为这个事情付出了心血,我们决定是否继续做这件事时, 不仅会看这件事所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还会参照自己在这件事上付出的成本、 产生的投入。这就是沉没成本对我们的思考和行为的影响。
我们为什么舍不得“沉没成本”?用“认知一致”的心理学解释,这是因为人有一种“天然维护自己”的倾向——我们对行为对象的认知和实际采取的行动之间总是需要保持一致, 不然就会不舒服。通常, 我们先是大脑形成认知判断, 其次做出决定, 最后采取行动。所以, 多数人总是在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一旦做出一个决策, 不到万不得已不想轻易推翻(否定自我) 。
比如,一个人抽了好几十年烟的人,很清楚吸烟有害健康, 身体也开始出问题, 但他难以戒烟;
我们的认知决定了行动, 行动又会反过来会影响认知, 已经采取的行动和付出的成本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 左右着我们看待事物的立场。
正常情况下,我们在判断是否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 通常只考虑两个因素:一、 这件事将给我带来多少好处;二、 我需要为这件事付出多少成本。
正确做法是我们会根据这两个因素的答案做出决策。
而大部分人会考虑之前对这件事的投入,投入得越多, 接着做这件事的态度就越坚决,可是这些投入不管对错, 已经不可能再收回了。
所以,过去的事情,我们不可能更改, 不妨全部放到一边, 从“决策参考因素” 中隔离开, 设想自己每一次的选择都是“从零开始” , 只做对自己的将来最有利的事,这样防止自己跳入“沉没成本”的坑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