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一档《中国诗词大会》唤起了许多人对语文课的怀念,“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明月相思楼?”……这些曾经在早读课上来不及欣赏的诗词,如今回头重读,却是动人非常。那么那些曾经只为了做阅读理解而囫囵读过的散文,今天的你,也读懂了吗?开学了,步步菌这个做旅游的不会做赏析,只能带你重游一遍语文书,同学们(敲黑板),拿出语文课本,准备上课(划掉)旅游了!
1. 徐志摩:再别康桥
徐志摩1928年告别剑桥大学时写下的一首离别诗流传至今,而被当年课堂上无心学习的我们恶搞改编,记得最牢的一句应当是“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句诗也同样被镌刻在了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一块石碑上。
康桥即是Cambridge的音译,并非特指某一座桥。实际上剑河上大大小小的桥有二十几座,这里仅为大家介绍三座桥背后的轶事。
2. 叹息桥
叹息桥位于圣约翰学院,著名的威尼斯叹息桥连接了当时的总督府和监狱,是法院押送死囚的必经之路,因死囚犯的叹息声而得名,而剑桥的叹息桥连接的却是学生宿舍和考场,现在或者曾经是学生的你,是不是感觉膝盖中了一枪?即将上考场的学生,心情确实如同要上刑场一般悲痛,这种隐喻也算是英国人奇怪的幽默感之一吧~
叹息桥是剑桥唯一一座采用封闭结构的廊桥,中间的桥体仿照长廊,嵌有拱顶窗,但桥面却不似长廊平直,而是拱形的,底下的桥洞可供人撑船而过。
3. 数学桥
数学桥又称牛顿桥,但它实际上是在牛顿去世后22年的1749年才建成。传说中这座桥是由牛顿在校执教期间亲自设计并建造的,且未用一颗钉子和螺丝。但后来女王学院的学生为了研究其中奥秘将它拆开,却无法复原,因此便成了现在的样子。对此,该桥梁的建造者詹姆斯•小埃克斯表示:
我想它被称为数学桥,不是因为牛顿,而是因为其桥体的几何结构吧。
4. 克莱尔桥
如果论资排辈的话,克莱尔桥可谓是剑河上二十几座桥里太爷爷般的存在了。它始建于1639年,从时间上来看可是见证过英国的光荣革命哦。
克莱尔桥两边各有七个石球,但其中一颗石球较为特殊,传说是因为这座桥竣工之后,克莱尔学院仅仅支付给设计师15便士,设计师一气之下便在石球上切掉了15度角,使这座桥不得完整。
看来在这些传说里不仅女王学院的学生不靠谱,克莱尔学院也……(¬_¬)
这三座桥的无厘头故事看上去是不是丝毫没有徐志摩笔下“河畔的金柳”、“康河的柔波”那样的浪漫气质?但其实这种妙趣横生的小故事反而使剑桥大学显得更加生动可亲,不是吗?
5. 朱自清:荷塘月色
朱自清先生在这篇散文里对北京清华园的荷塘描写得是那样的细致,宛如工笔画一般的行文是不是让你的脑海里也渐渐勾勒出一片月光笼罩下,风起涟漪的荷塘?
这篇散文写于1927年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期,而清华园的历史却还要更为久远,其原址是康熙年间所建的熙春园的一部分,是康熙帝皇三子胤祉的赐园,康熙帝曾8次在此过寿。直到咸丰皇帝登基后才将东边的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
荷塘南侧的古建有康熙御提的匾额,即是大名鼎鼎的“水木清华”,取“水木湛清华”之意。两侧的对联“ 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在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也表明了此地应是修身养性之所。当年的朱自清受时局所困,在此清幽之地叹道:“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6. 郁达夫:故都的秋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的言论如果放到现在的微博上恐怕又会引起一场转发上万的南北大战了吧~毕竟他对南北方秋天的评价是这样的↓
但其实这种偏爱确是人之常情啊,无论走了多远,看了多少风景,总觉得还是家乡的景更见风致。让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赶上青岛,再从青岛赶去北京的便是下面这些秋色:
7. “陶然亭的芦花”
陶然亭位于北京市南二环陶然桥西北侧,是中国四大历史名亭之一。亭名取白居易的“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中的“陶然”二字。1985年陶然亭公园修建起了华夏名亭园,先后以1:1的比例仿建了独醒亭、兰亭、杜甫草堂、醉翁亭等,一园便可饱览沉淀千年的华夏建筑艺术。
8. “钓鱼台的柳影”
钓鱼台在北京阜成门外三里河,玉渊潭公园北面,是一处历史悠久的皇家园林,也是现在的国宾馆。
9. “西山的虫唱”和“玉泉的夜月”
西山是太行山的一条支阜,古称“太行山之首”,亦被称为“神京右臂”。它也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皇亲国戚的钟爱之地。这里有“三山五园”:三山即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三山中又建有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今颐和园)及畅春园和圆明园。
这里也是京剧大师梅兰芳、诗人刘半农、二胡大师刘天华等文人的长眠之地;曹雪芹亦曾在此生活过近十年。西山可说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了。
10. “潭柘寺的钟声”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年),是佛教传入北京地区后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庙。
秋日在此赏金灿灿银杏、听清幽幽钟声,或见烟气袅袅,实在是美事一桩~
京城的秋如此恢弘壮阔,色彩鲜明而又浓烈,着实配得上郁达夫愿把寿命折去三分之二以留住它的崇高美赞。若说北国秋景是浓墨重彩,那南国秋景便是缠绵婉约,正是郁达夫所写的二十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同一时节,两种风情,都是自然对我们的馈赠,今年秋天,在忙忙碌碌的工作学习中,也不要忘了停下脚步,仔细看一眼秋天的身姿哦。
11. 沈从文:边城
沈从文在《边城》里描写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小镇:
其实这篇小说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沈从文先生旅居茶峒镇时,有感于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深厚的人文积淀所作。字里行间以质朴的语言写尽了这个湘川黔交界处的小城的湘西风情。“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条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峒”即为小块平原的意思,边城依山而建,临水而居,木屋在这逼仄的空间里堆叠而起,当中夹着窄小的石板路,一砖一瓦间皆是乡间古韵。读罢《边城》,你是否也想去往这桃杏花里,去遇见那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其实无论是否为名胜,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总是一生中的羁绊,有闲情逸致之时,不如也效仿这些大家,为你曾生活过的城市写上一篇小文吧。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