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
我考了三次二笔,每次都卡在了实务上;我学了13年英语,我仍然没有搞懂学英语的章法。在我认为自己又要再来一次考试的时候,我看到了自己二笔过了的成绩,心中不满很多感慨,觉得有时候老天爷还是能够看得见自己的努力的。
对于这次二笔的结果,说自己心里不渴望过是假的,只不过自己心里没有把握,尽管此次要比之前更加充分,但依旧还是觉得自己的储备不够,中文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自己之前就有想过一个问题,我到底要不要考第四次?当时我的答案是:要。这种肯定就如同我看到雅思成绩的当下没我就明白我要考第二次的那种肯定。
我先晾出成绩:
我先说一下我此次用到的所有参考书及资料:
新出版的二笔实务真题,这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本书;为了确保自己每天都有练习,我特意在9月份买了高斋翻译的资料,总共298,里边包含二笔真题(不全)、各个领域的热词新词(我有可以记过,但都记得不牢固),负责人还会每天在群里发一篇练习,或英译汉或汉译英,但字数偏少,有的时候一个星期才会把一篇文章讲完。
官方版的《二级英语笔译实务》。这是我在大概离考试还不到一个月的时候买的。不得不说,我认为这本书是我后期备考的大功臣。
我的人生从没有“侥幸”
我从得知第二次没通过的那一刻就决定,第三次考试我一定要把备考时间拉长一点,我一定要按照评分标准来做题,我一定要多记热词。
有了这些打算,我九月份去了学校,就果断报了高斋翻译的班。我之前没有报过班,我一直都相信,之前,我一直都坚信:学习是自己的事儿,报班只不过是让学员接触一些自己学习上不会用到的技巧,比较开心的学习,有学习伙伴。但结束学习之后,还是自己一个人面对成堆的单词,面对环环相扣的句子。
这次我抱着自己没有合适的复习资料,老师或许会给你讲解必要的得分点,但入群的一天后,看见群里的公告我就知道是自己太高估那298的价值了。
既然开始了,我就不会草草结束
但还好,终归是花了钱下了决心的。从入群的那一天起,我就每天都会把老师发在群里的最新内容下载下来,自己翻译,然后对照老师的范文。当然,几乎所有的经验贴里都会有这么个类似的表达。但是怎么才算是自己翻译,然后对照范文呢?
首先是练习工具。去年(这篇经验贴已经从2019年写到2020年了)下半年是天津市第一次采用机考的形式。所以我全部的练习都是咋电脑上完成的。一来是方便,不用看自己那横七竖八的苍蝇腿;二来是因为自己可以在旁边做出标记,对于自己那个单词没有弄明白其含义,拿个句子没有搞清楚逻辑关系,老师又是怎么处理那些从句繁杂的句子顺序的等等,这些都是我会在对比时在批注里提到的内容。
其次就是计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了。从9月1日起,我每天都会练习或英译汉,或汉译英。到11月备考前,我总共练习了16篇汉译英,包括二笔真题、十九大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小段落以及一两段有关特定领域的文章,其中二笔真题我都做了两遍。(这个中间我有大概半个多月的时间没有练习,去实习了,再加上中间没日没夜赶论文的时间,所以我整个的备考时间不到两个月)
如果是汉译英的话,只有一小段,大概是70,80 个汉字,翻译的时间在45分钟左右。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会先划分意群,决定哪些句子应该成为英语中的一句话,哪些动词应该作为主句中的动词,相应地,哪些句子就得作为辅助成分出现在英语里。这对于我翻译汉译英来说,是最难的。说实在话,我分析对的次数很少。但还是这么一直坚持下来了。
接着就是与参考译文对照。至于对照的内容,我个人有几个重点:我会先看划分的意群整体是否都一致;还有就是把高频词都转移出来腾到我的词汇中,为此我特意新建了几个文档:汉译英表达,经典翻译句型(这是针添加进去对汉译英的)还有就是在老师发的“高斋热频词”中找到对应的领域将里边没有的表达添加进去;然后就是关注的重点了,那就是具体的遣词造句,包括汉语中的巨额数字怎么翻译成英语,又有哪些句型是可以用英语中的固定表达来转换的,还有就是自己的表达是否冗余,为了从句而故意堆砌从句
。
有一点是我个人在对比时候发现的,特意提出来供大家借鉴,我在翻译汉译英的时候,特别喜欢把原文中的顺序进行一个小范围内的调动,但是我发现,官方译文还是更倾向于按原文顺序走。接下来我就具体以我练过的一句话来展示一下我在翻译过程中的一个思路。
原文:进入21世纪,在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新时代,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更显重要和珍贵。(2018年5月catti 二级真题)
我的译文:
Against the new era featuring peace,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and win-win in 21st century, to inherit and spread the spirit of silk and road is of significance, confronted with sluggish global economic trends and complicated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 issues.
官方译文:
In the 21st century, a new era marked by the theme of peace,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and mutual benefit, it is all the more important for us to carry on the Silk Road Spirit in face of the weak recovery of the global economy, and complex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situations.
显然,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意群,我们无需考虑它需要跟哪些句子结合;其次,我会考虑它在文中的一个位置或者说是作用,这就得需要看一下它的上下文。本句话在原文中是第一段的最后一句,整段主要是在介绍有关背景,而最后一句直接点出在当今世界,“丝绸之路精神”传承的重要性。所以,这句话相当于是一个总结句。
然后,我们再来分析这句话中的单个句子的作用。我们这么分析是因为英语是严格的树状结构,每一层都有每一层的作用,而这作用也就决定了每个部分的位置。在这句话中,有时间,
有宏观的背景,也有具体的背景,以及主句中可以分离出来的主语,谓语以及宾语。
我当时认为将“进入21世纪”和后边的分开显得逗号太多,所以我就将两句话整合成了一个整体的带有时代特色的时间状语从句。然后将"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具体的背景处理成了伴随状语,还放在了主句的后边。至于主句,我用动词不定式做主语,来表达一种将来未做的行为,一次来表达“这个事业将永远进行下去”的愿望。
可是,当我看到官方译文的第一眼时,我就知道自己想错了。首先还是原文顺序不变,其次就是“进入21世纪”和“……的新时代”的处理,太妙了,用同位语的结构在两个分句间建立起了联系。用固定句型“it is all the more important for sb. to so sth.”来表示“……更显重要”,与我的版本相同的是,官方译文也将围观的背景设置成了状语成分,只不过是用介词短语in the face of, 用这个短语,不仅在意义上与原文达成了一致,而且还符合译文语言的行文规范。
以上是我第一次翻译汉译英时的思路,后来我还进行了第二次翻译,在这次翻译过程中,我就将注意力放在官方译文的行文逻辑了,重点关注我仍然翻译得不到位的地方,试图理解作者的思维过程。
对很多人而言,汉译英时比较难得,在它上面花费的时间自然就要相对多些。原本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可是后来上了我们学校一位资深的翻译老师的课之后,就发现这个想法并不见得有多在理。
老师再给我们讲解翻译的时候,就强调两个字:逻辑。自己先把原文的逻辑搞清楚,再理顺自己的译文。
这次英译汉我前期主要是看群里老师发的《经济学人》里的文章,有精读和泛读两种文章。后期就主要是二笔真题,总共有15篇英语文章,其中包括5篇泛读,4篇精读,这几篇文章我是以积累词句为主,并没有着手翻译,所以我实实在在翻译的文章就只有6篇,但这6篇我都先是自己亲自翻,然后对照,找出不同。
此次准备,我最大的收获莫不过是记住翻译人名,地名,以及某些机构的名字时,要先翻译,然后在后边加上括号,里边再写上其英文名字,至于某些机构的名字。
当然,英译汉我也不止翻译了一遍,有的甚至在自己大脑中过了三四遍,就是为了不断去思考官方的译者是怎么组织这个语言的。
至于综合的准备,我只是做了几套题,这个没有什么可说的,二笔的综合在我看来就是考一个词汇量的积累,无论是近义词替换还是单选亦或是最后的阅读理解都靠词汇的储备。奥,我想起来了,此次综合考试里前几道题就是BBC Six Minutes 里文章的原句,那几篇文章我恰好背过,所以印象很是深刻。但此次考得还是不很高,只能说是马马虎虎。
平常心最重要
至于最后要说的,就是心态。我和舍友两人共同考了三次。说实话,这样的考试搁谁谁难受,但是没办法,既然报了名就得好好看待,甭管自己内心有多不情愿。
我就抱着这样的心态每天都会腾出时间来特意练习翻译,保持这样的一个感觉,尽管每次翻译出来的都会跟官方译文有很多出入,但是我在这个过程中是真的有收获的。
我同学就不这样了,至少她给我的感觉是她没有认真对待这次考试。从最开始的不愿意报名,到中间每次都说不想看了,再到中后期说自己已经完全放弃,但是我还是听见她在读二笔的文章,再到后来还是会说已经不想考虑这个事儿了。但是考完后,她还是会祈祷,希望这次能过二笔。
我一直以来都比较能耐得住性子,所以无论这件事情有多么让我讨厌,我都会坚持把它干完,自己也不随便开口吐槽,我觉得没用。至于二笔,我还是抱着自己能过的心态准备的。但到后期,就成了一种不管过不过,把它坚持到备考的前一天吧,既然都坚持这么多天了,也不在乎这么一两天了。就这样,久而久之,我愣是把三个月坚持到底了,没有因为中间的间隔而彻底中断。
还好,我最后过了。这整个的心路历程,现在在我看来就是生活中大大小小考试,磨难的一个缩影,无论什么样的考试,我们都需要准备,都需要一段时间的蛰伏与忍耐,忍耐某一个时刻的惰性,忍耐某一刻难以压制的想玩什么都不管不顾的欲望;无论什么样的磨难挑战,我们都无法预知结果如何只能低着头不断前进,纵使前方是万丈深渊,我们已经如履薄冰但依旧不退缩,在纠结与痛苦中前行。直至最后战胜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