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里飘起,阵阵粽叶清香,叫醒馋嘴的我。勤劳的婆婆,在熟悉的锅台上已忙碌起来。叙一个关于味道的记忆,想一个慈祥的老人。
我的家乡,端午节虽不是特别隆重的节日,吃粽子包粽子却是传统。我的奶奶是此事的负责人,她有独门用粽针包粽子的一手绝活,打小我就爱看。
初夏时节,就见奶奶早早忙前忙后,准备起来。打来的芦苇叶,精心挑选后,用热水煮熟晾干(作用是提高韧性和便于保存嘛),提前收拾好,以便端午前一天拿出来使用。
粽叶的包裹一般在端午的前一天下午开始。把存储好的叶子糯米提前用冷水浸泡多时,叶子是为了恢复韧性,糯米是为了让米粒充足吸收水份,膨胀开来,方便后期煮熟。还有需要准备放置的配料,如红豆、咸肉、蜜枣和蛋黄等等。

用一个大的盆,盛上满满的糯米,里面放一把勺子,一根粽针,两根筷子。旁边用一个小盆装好辅料,用水桶装满粽叶,就可以开始了。
包粽子时,先取出两片或多片粽叶,大的在外,小的在内,粽叶互对,卷起形成漩涡状。把糯米用勺子加进去,填进辅料,手捏紧缠绕。封口后,插入粽针,把粽叶的长尾巴从这头穿进那另一头,收紧一气呵成,就成了。形状可以多样,三角、四角或多角,每增加一角难度系数都会增加一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粽子的收紧程度,极大的影响口感和粽子糯性。每当这时,奶奶都会和我说“小燕子,你快点和我学吧,奶奶这个手艺需要继承人啊”。可惜,天生不是心灵手巧那一派,看了多少年,上手试了很多次,最终没能学会。

这边的灶台上,准备好大锅,要开煮了。小粽子们,紧紧的蜷缩在锅中,随着水的沸腾,在锅中抖动、摇曳、翻腾。阵阵粽叶清香,蔓延升腾,沁人心扉。候在一旁的我,吞吐着口水,急切的期盼着它们能早些出锅。
头锅的粽子,异常的香。吃着粽子,喝着粽叶水,是嗅觉和味觉共同作用的化学反应,那美妙的感觉,无以言表。最爱的是白粽子,喜欢它纯粹的味道,缕楼清香穿梭在每粒糯米上。
舌尖和味蕾,深刻记录了那一段时光,每当飘起的粽香,总能想起,带着眼镜的慈祥奶奶,用娴熟的手法,把一个个青色小家伙们包裹起来,还不断的对着一旁光看不练的我,絮叨着的场景。裹着的是,碧绿的叶子,清香的味道,是童年的记忆和亲爱的奶奶。
奶奶,我记住了你的味道。

编外话:
清晨爬起,修改一篇旧文。
想想奶奶,吃点粽子。
嗅觉的记忆,是最恒久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