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个问题:“给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排序,你会怎么排?”
大多数人的回答是:“父母、儿女、伴侣、自己。”
一条高赞回答很扎心:“我会把自己排在首位,因为人首先是成为自己,其后才是成为别人。”
人这一生,最亏欠的人是自己。
过度迎合他人,最终也会丢了自己。
毕淑敏曾说:“等着别人来爱自己,还不如自己努力爱自己。”
诚然,你笑,全世界陪你笑;你哭,却只能一个人承受悲伤。
成年人的世界,取悦自己,才是最顶级的自律。
01 圈层不同,攀附是徒劳
社交当中,存在一种吸引力法则,即你是谁,你就会遇见谁。
《易经》里有言:“同声响应,同气相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磁场,同频的人自会相吸。
圈层不同,不必强融。
在求职综艺《非你莫属》中,有一期节目让我印象深刻。
一位24岁小伙,计算机专业毕业,却想找一份总裁助理的工作。
从他的介绍中得知,他曾干过房产销售,便理所应当地觉得自己擅长交际。
而他在台上的侃侃而谈,也给人一种很“成功”的感觉。
却不曾想,谈及他的优势,他却说“人脉”就是自己的资源,并坦言认识董明珠以及俞敏洪。
现场的面试官表示怀疑, 小伙当即提出自己可以当场给对方打电话的请求。
场上的企业家为了探清虚实,没有拒绝这个请求。
可是,拨通董明珠的电话,对面却无人接听。
为缓解尴尬,有人提出不如换个人,打俞敏洪的电话看看。
小伙表示可以,期待地拨通俞敏洪的电话,对面却只能听到悦耳的铃声。
局面让他感到十分窘迫,台上的面试官也对小伙不踏实的表现露出不耐烦,最终这位小伙只能遗憾离场。
你是谁,你就会遇见谁,圈层不同,不必攀附。
社交中有一个“圈子定律”的概念,来源于社会学中著名的“邓巴数字”理论。
意指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的社交圈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
每个人的圈子范围都有限,有人进来,必然有人离开。
如果你想接近优秀的人,首先你得变优秀。
正如屠呦呦所说:“永远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去种草。”
人这一生,贵在取悦自己。
不攀附别人,也不为难自己,才是人间清醒。
02 认知不同,解释是枉然
有人问:“生活中,你是怎么面对别人的言语讥讽呢?”
网友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不对无意义的人与事起心动念,是一个成年人该有的素养。
古时后,在蹴鞠比赛的时候,有些观众遇到自己喜欢的球员踢的不好,总会说些难听、辱骂的话。
对此,球员们即便听到,也不会和观众解释,因为不能一心专注于比赛,就会酿成败局。
修行如赛场,不懂你的人没必要解释,懂你的人,无需解释。
愚者喜欢羞辱,智者当修忍辱,高下立判。
正如《曾光贤文》里说:“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
《庄子·天道》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士成琦自命不凡,却又习惯拜师访友,一心想有所成就。
有一次,他拜访老子,看到对方其貌不扬,住所也乱成一团。
便开始毫不避讳地评价老子,说对方配不上“圣人”的称号,自己不远千里求学,见到的却是鼠窝夹杂着粮食米票的破败,并声称自己很失望。
走时,还不忘嘲讽老子就像老鼠一样,为富不仁。
一旁的老子不为所动,只是用沉默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多年后,士成琦学有所成,再回想起自己对老子的言行,羞愧不已。
他登门道歉,老子坦然地回应:“你骂我是猪、狗、老鼠又有何关系,并不能影响我,也不能改变我。”
层次不同,无需解释。
人生如高楼,站在顶层的人,满眼是风景,站在底层的人,垃圾尽收眼底。
正如一句话所说:“ 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长短。”
你的解释,只有想听的人才懂,而大多数人不想听,所以你的解释没有任何意义。
经历不同,再解释也不能感同身受;
认知不同,再解释也不能心折首肯。
不解释,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03 境界不同,争辩是消耗
在《人性的弱点》这本书中,卡耐基曾讲述过一个故事。
他作为经理人,出席了罗斯爵士的庆功宴会。
在宴会上,坐在卡耐基旁边的一位男子给他讲了一个“幽默”的故事。
故事的梗源于一句名言:“神早已为世人写下结局,世人辛苦挣扎又怎能摆脱。”
对方声称这句名言出于《圣经》,显然这是错的,而卡耐基也不打算“无视”这个错误。
为了彰显自己的学识,他毫不避讳地纠正对方的错误,指出这句话是自莎士比亚说的。
没想到男子坚持己见,说绝对是出自《圣经》。
眼见局面得不到缓解,卡耐基向坐在自己左边的老朋友加蒙德求助。
加蒙德先生曾致力于研究莎士比亚及其著作,让他来评判对错再合适不过。
但是,加蒙德听完两人的争论,用脚偷偷踢了踢卡耐基,说:“戴尔,你错了。这位先生是对的,这句话引自《圣经》。”
卡耐基对此不解,后来宴会结束,朋友说:“那句话毫无疑问出自《哈姆雷特》,我们是客人,没必要分出胜负。况且,人家根本不需要你的意见。”
赢了争论的人,往往会伤了感情。
正如卡耐基后来自省道:
“普天之下,赢得争论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避免争论。”
在网上,曾流传过这样一张照片。
一个人站在地上,看到的是一堵墙,一个人站在几本书上,看到的是乌云密布,还有一个人站在更高的书堆上,看到的则是晴空万里。
不同的境界,每个人感知到的世界也会不同。
有时,你的上限,也许是别人的下限;你的终点,或许只是他人的起点。
境界不同的人,无需争辩。
保持沉默,也是在取悦自己。
04 取悦自己,是最顶级的自律
心理学上有个“心流”的概念,即想通过心流专注于一件事,就不能分散精力去关注过多杂事。
的确,取悦他人,不如沉淀自己。
村上春树曾说:“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
人生就像八音盒,只有跟着自己的节拍,才能演奏出美丽的乐章。
你的圈层,决定了你的价值;
你的认知,决定了你的思维;
你的境界,决定了你的眼界。
遇到无意义的人与事,不攀附、不解释、不争辩,便是一种人生智慧。
点个【在看】,往后余生,愿你我不为他人忧,只为悦己容,好好爱自己,活出最美的姿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