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04-11

2019-04-11

作者: 德虔 | 来源:发表于2019-04-11 10:14 被阅读0次

    酉二、證離欲

    【彼於爾時遠離諸欲,遠離一切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

      這第二科「證離欲」,前面第一科是「配作意」,現在是「證離欲」。

      「彼於爾時」,就是那個禪師到這個時候,這第七個作意的時候。「遠離」欲界的一切的欲煩惱了,「遠離一切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了,達到了這個程度了。

    《披尋記》一七一頁:

    《遠離諸欲等者:《顯揚論》說:離欲者,謂或緣離欲界欲增上教法,或緣彼教授為境界已,斷欲界煩惱雜染。離惡不善法者,謂斷欲界業雜染法,能墮惡趣故名為惡。能障於善故名不善。尋者,謂能對治二種雜染、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伺者,謂能對治二種雜染、出離伺無恚伺無害伺。離者,謂由修習對治斷所治障所得轉依。生者,謂從此所生。喜者,謂已轉依者依於轉識,心悅心勇心適心調安適受受所攝。樂者,謂已轉依者依阿賴耶識,能攝所依,令身怡悅安適受受所攝。初者,謂次第定中此數最先故。靜慮者,謂已斷欲界離染之法,尋伺喜樂所依,依於轉依心住一境性。具足者,謂修習。圓滿住者,謂於入住出隨意自在。(《顯揚論》二卷五頁)又於下文一一自釋,皆應了知。言於初靜慮圓滿五支者,如前〈三摩呬多地〉說:於初靜慮具足五支:一、尋,二、伺,三、喜,四、樂,五、心一境性。(陵本十一卷八頁)》

      「遠離諸欲等者:《顯揚論》說」,《顯揚聖教論》上解釋說:「離欲者,謂或緣離欲界欲增上教法」,怎麼叫做「離欲」呢?「謂或緣」就是這位佛教徒或者是「緣離欲界欲」的「增上教法」;這個離欲界欲是增上教法的作用,你想要「離欲界欲」你要學習這個「增上教法」,就是佛陀說的教法,這個經、修多羅的法,這個教法有增上的作用,能令你離欲界欲。現在是「緣」就是學習,學習這個增上教法可以離欲界欲,是這個意思。「或緣彼教授為境界已」,或者不是我自己閱讀佛陀說的教法,不是;我是隨順一個善知識跟他學習,他開示我:你這樣子修不淨觀、怎麼叫做不淨?怎麼修不淨觀?怎麼修止?怎麼修觀?這些事情他開示我;這是約人說的。有的人是要親近一個人、一個善知識學習佛法;有的人不是,他不須要親近人,自己去閱讀,這有這樣的情形。「斷欲界煩惱雜染」,他從這二條道路都可以,你從這裡去學習最後結果「斷欲界的煩惱雜染」,把欲界污染的欲煩惱消滅了,那麼這就叫做「離欲」;這個「離欲」怎麼講?就是這樣意思。

      「離惡不善法者」,這「離惡不善法」這句話怎麼講呢?「彼於爾時遠離諸欲」、「遠離諸欲」這句話解釋完了;下面「遠離一切惡不善法」怎麼講呢?「謂斷欲界業雜染法」,這句話是說你用功修不淨觀達到了這個程度,能夠消滅欲界的「業雜染法」,欲界有三雜染:一個煩惱雜染、一個是業雜染、還一個是生雜染;現在說這個業雜染。這個「業雜染」就是十不善道,就是殺盜婬妄這些事情。「能墮惡趣故名為惡」,「惡不善法」這個「惡」字什麼意思呢?就是你若去做殺盜婬妄、貪瞋痴、說謊話這些事情,就能使令你墮落到三惡道去,「故名為惡」,這個「惡」是這個意思。「能障於善故名不善」,你做惡法的時候就能障礙你做善法,善法就不歡喜做了。「能障於善故名不善」,這「不善」這麼解釋。這是把「遠離一切惡不善法」解釋完了。

      「尋者、謂能對治二種雜染,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下面這「有尋有伺」這個「尋」字怎麼講呢?「謂能對治二種雜染」,就是這位修行人他心裡面,他的身口意裡面有「出離尋」、有「無恚尋」、有「無害尋」的修行就「能對治二種雜染」,能消滅這個煩惱雜染和業雜染。這個煩惱雜染和業雜染怎麼會消滅呢?就是因為你學習了,你修行這個出離尋、你修行這無恚尋、無害尋的關係。這「出離尋」是什麼?就是不淨觀啊!你修學不淨觀,就從種種欲裡面出來了,不會沈溺在欲裡邊不能出來、困在裡邊,不會。從欲裡邊解脫出來了,所以叫做「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就是修慈悲觀。這是從這些染污的尋裡邊解脫出來;現在說這個「尋」是指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說的。為什麼修行人要學習這三種尋呢?因為他能對治二種雜染;這煩惱雜染、業雜染會自動的息滅嗎?自然會沒有了?不是啊!你要修不淨觀、修出離尋、修無恚尋、修無害尋才可以的啊!

      「伺者」,「有尋有伺」這個「尋」解釋完了;這個「伺」是什麼呢?「謂能對治二種雜染,出離伺、無恚伺、無害伺」,還是這個,但是這個就是比前面微細了,他的作用也是對治前面的煩惱雜染和業雜染的。

      「離者」;這個「有尋有伺」解釋完了,下面「離生喜樂」這個「離」字怎麼講呢?「謂由修習對治斷所治障所得轉依」,「謂由修習」出離尋伺、無恚尋伺、無害尋伺的關係,你就「對治」就是消滅了這二種雜染。「斷所治障」就是所治的欲尋伺、恚尋伺、害尋伺是障礙你的出離尋伺、無恚尋伺、無害尋伺的;現在你這樣修行就把這些障礙斷掉了,斷掉了以後「所得轉依」,你成就的那個色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是「依」。你做惡事也靠你的色受想行識;你做善事也靠你的色受想行識;你修學聖道也要靠這個色受想行識,就所有的做為完全要靠你的色受想行識的,所以他是個「依」。但是以前你那個「依」裡邊有很多的欲煩惱、有惡不善法,現在滅掉了這二種雜染,就是清淨的色受想行識,就是「所得轉依」,這個清淨的色受想行識就叫做「離」,這個「離」字是這麼的意思。「離者,謂由修習對治斷所治障所得轉依」,就指你的色受想行識說的。

      「生者」,「離生喜樂」這個「生」什麼意思呢?「謂從此所生」,就從你這個色受想行識裡邊生出來,叫做「生」。

      「喜者,謂已轉依者依於轉識,心悅心勇心適心調安適受受所攝」,現在解釋這個「喜」字。這個「喜」明白一點說;譬如說是我想要得初禪,但是我還沒得啊!我就是夜間也修行、白天也修行、又減少吃飯、又減少睡眠,很辛苦啊!一直的沒有成功心裡面都不快樂,忽然間這一天成功了心裡歡喜,就是這麼意思,這叫作「喜」。這個「喜者,謂已轉依者」,「謂」這個禪師修這個對治法,已經把色受想行識裡面欲的污染、惡不善業的污染、業雜染、煩惱雜染已經消滅了,所以「已轉依者」。「依於轉識」,這個時候你的色受想行識裡邊這個識是轉識,就是前六識叫做轉識。前六識是轉識這話是這樣說:如果你沒得初禪當然通於前五識,你靜坐的時候有什麼聲音你還能夠聽得見的;現在得到初禪的時候前五識不動了,那個「轉識」就指第六識了。

      「依於轉識,心悅心勇」,就是你那第六識心裡面喜悅、心裡面歡喜。「心勇」,那個喜悅裡面有個勇猛的力量,因為你有了定的時候,定裡面有勇猛的力量的。「心適」,心裡面很適和、很和平的。「心調」,「調」者順也,就是沒有衝突;你心裡面有欲、有業雜染的時候很多的衝突矛盾,現在沒有這樣;心裡面和、心裡面調,「調」者順也。「安適」,心裡這個時候因為有悅、有勇、有適、有調的關係,你這個時候的身口意也就是你這個第六識很安樂、很平安、很和平的。「受」、這樣的感覺,就是這個喜的感覺。「受所攝」,這個喜的感覺不是孤獨的,不是就它一個,不是;它還有其他和它在一起的,還有其他的心心所法在一起,當然這裡面也有定心所,都在裡面的,所以「受所攝」的其他心心所法。這是把這個「喜」講完了。

      什麼叫作「樂」呢?「樂者,謂已轉依者依阿賴耶識」,就是這位修行人已經得轉依了。這個時候是「依阿賴耶識」的,不是轉識了,這是根本識。「能攝所依」,它這個阿賴耶識在你不知不覺之中,它來統治你的這個色受想行識,你的色受想行識是受它的控制的,叫「能攝所依」。「令身怡悅」,那個阿賴耶識因為這時候有了定的關係,它令你那個身體,你的眼耳鼻舌身這個四大、這個生理的組織「怡悅」,「怡」也就是「悅」,有喜悅有快樂。「安適、受、受所攝」,也還是這樣,但是這個是屬於「樂」。這個「樂」是無分別的境界,因為這是阿賴耶識的境界;前面那個「喜」是第六識,是分別。他「分別」就是剛才說的:「我沒有白辛苦啊!我現在成就初禪了啊!」心裡面生歡喜心。

      「初者,謂次第定中此數最先故」,這上面這個論文上沒有這個「初」字,這是《顯揚聖教論》上的文有這個「初」字。那個「初」字是什麼意思呢?是「次第定中」,這九次第定,按照次第這前後次第來說,「此數最先故」,這個「初禪」在數目上來數這個數目的時候,它最先它是第一,「最先故」所以叫作「初」。

      「靜慮者」,這「靜慮者」怎麼講呢?「謂已斷欲界雜染之法」,「謂」這個修行人這位禪師,已經斷滅了欲界的煩惱雜染、欲界的業雜染;生雜染還不能斷的。「尋伺喜樂所依」,這個時候你的色受想行識裡面也有尋、也有伺、也有喜、也有樂。「所依」,還就是依止你的色受想行識。「依於轉依心住一境性」,這個時候你這個尋伺喜樂以什麼為依止呢?就是「依於轉依」的色受想行識,而那個「心住一境性」,那叫作「靜慮」。這個同時,心裡面還是寂靜住的;雖然說是有喜、有樂、有尋、有伺,但是心裡還是寂靜住。

      就是這個地方有點事情;譬如我們現在靜坐的時候,沒有成就心一境性,我們隨時可以眼睛睜開能看見東西,耳能聽見聲音,也能感覺到冷,也感覺熱…這所有事情,就是我們沒有得定;但是現在若得了初禪、可不是;他心裡面有喜樂尋伺,但是心裡還是有定,和定相應的。這是什麼呢?和我們沒得定的人的分別就是:我們內心裡也可以有時候有歡喜、有種種分別,但是前五識隨時和外面境界接觸心裡面會亂;但是現在得了初禪的人他前五識不動,和外面的境界隔絕了,只是內心裡面這樣境界,所以還是定,還是在定裡面他不亂。

      不過在《成實論》上說是有前後的次第,譬如說「尋伺」:「尋」是粗、是粗略的觀察;這個「伺」是微細的觀察,它們不同時的,有前後的分別。喜、樂也有前後,也可能同時、也可以前後的。不管是前後、是同時,都是與心一性境相應的,是這樣的意思。這個「尋、伺」是得初禪的因,「喜、樂」是你得到初禪的利益功德,這個「心一境性」是依止;你這些因、這些功德以心一境性為依止處的,這樣意思。這個「心一境性」就叫作「靜慮」,這樣意思。

      「具足者」,在那個《顯揚聖教論》上還有「具足」這個詞的,什麼意思呢?「謂修習圓滿住者」,這「具足」這二個字是表示修習初禪功德圓滿的人說的。這個「住」就是定,這個定圓滿了。「謂於入住出隨意自在」,「謂」這個修行人他修成的初禪,他入初禪、他住在初禪裡面、或者是從初禪裡面出來,他都是隨意自在的,那就叫作「具足」。這可見有的人得初禪的時候不自在;你想入,有的時候還不能入,還不是那麼容易的,它就是不順;有的時候要住不能住、一定要出;有時候想出還不能出,就是不自在;那就表示你初禪的功德沒有具足。現在這裡面是說入住出都是自在的,我願意入就入、願意住就住、願意出就出,這就表示你初禪的功德都具足了,所以這個「具足」是這樣的意思。

      這以上這些文是(《顯揚論》二卷五頁)。「又於下文一一自釋」,下面文也通通有解釋,「皆應了知」。

      「言於初靜慮圓滿五支者」,「如前〈三摩呬多地〉說」,這是本論《瑜伽師地論》前面〈三摩呬多地〉上有說這件事。「於初靜慮具足五支」,五個部分:一個是「尋」,第二是「伺」,第三是「喜」,第四是「樂」,第五是「心一境性」在(十一卷八頁)。這都要記住!你要記住初禪具足五支;五支是什麼?你要記住這件事。

    於初靜慮圓滿五支具足安住,名住欲界對治修果,名隨證得離欲界欲。

      這是連續前面的文。說「初靜慮圓滿」了五支都具足了,「安住」在心一境性裡。「名住欲界對治修果」,這個人他是欲界的人、他不是色界天上的人;他在欲界裡,可能是在人間、也可能是欲界天。「對治修果」,修這個不淨觀、修這個七種作意成就了,最後加行究竟果作意。「名隨證得離欲界欲」,這就是隨順他努力的修行,現在成功了。這是「證離欲」這一段解釋完了。
    (2019.4.1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04-1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dbz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