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表演还是表达?

表演还是表达?

作者: Jane何简单 | 来源:发表于2017-03-23 09:15 被阅读0次

    上个礼拜看了奇葩大会第6期,冉高鸣正在使劲的吐槽“贫民健身房”有多low时,被高晓松戛然打断。然后他描述了自己因为错过奇葩说失去的巨大机遇以及曾经困顿生活里的挣扎,但依旧没有打动马东,第二次在这个舞台上离开了。

    当时这段视频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我发现,在奇葩说这样一个相对尺度较大的舞台上,评委们看重的,依然并不是选手的表演有多卖力,措辞有多夸张,而是在表演之下所体现出的自我表达。冉高鸣太看重马东对自己的看法和这个舞台能够带来的价值感,这种对结果的看重,甚至屏蔽了自我本身。

    让我想要写下这篇文章的进一步原因是,随后的周二下午,我见了一位姑娘。我们在曾经的一场心理讲座中相识,但随后差不多有大半年未见。我依稀记得当时互联网社群浪潮兴起,她沉浸在靠发红包创建一个又一个微信群的兴奋中,筹划着如何做一位互联网IP。然而这次见面,她告诉我自己抑郁了很久,吃药,身体迅速发胖,她的精神不及之前我见她那般奕奕,但平和了许多。

    整个谈话过程中,她描述了自己曾经期待有5000+的微信好友能带来的结果:成为一名网红,拥有个人的品牌和后续诸多的延伸产品。但在过程中,她却发现,自己每一天的心情因为手机中的大量群组而跌宕起伏。今天卖力的在群里发言群组氛围活跃了她会特别开心,但如果第二天气氛恢复沉默她会觉得失落。周而复始的起伏让她将自我的价值感和这些群组捆绑在一起,把真实生活变成了一出虚幻的表演。

    香港曾经的《号外》杂志创始人之一邓小宇在《穿Kenzo的女人》里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当咒歌奏起时,总有一群人没法子拒绝起舞。放在当下的时代再应景不过。

    在信息拥挤却又宣扬“人人皆IP”的时代,渴望被听到又惶恐声音不够响亮,大概是很多人内心的梦魇。我就曾和好友自我吐槽过,在开始建立所谓的互联网个人品牌后,有些也属于我的那一面好像被我藏起来了。因为大家对“教育”两个字的刻板印象不自觉的和“优雅”、“端庄”联系在一起,我也一本正经的只展露出自己“大人”的那一面,偶尔一两次把内心的小孩放出来散散步,没多久又灰溜溜的把兴起而发的微博删掉。

    我一再推荐给学员们的一本书叫做《自尊的力量》,作者克里斯托夫·安德烈就在书里提出外在价值是很难替代内在价值的,换句话说,发自内心的认可和尊重自己远比熙熙攘攘的外在评价来的重要。奇葩说中的冉高鸣,我遇到的这位姑娘,其实都太在意外在价值的那个结果,内心深处对自我的不够认可,让表演这样的形式盖过了表达的本质。

    在我刚做形象美学教育的时候,我看到行业内盛行的观点是:你的形象价值百万。这种表述的确强调了形象的重要性,但随着从事这块教育的时间拉长,我对这种看法也产生了质疑。将形象与“价值百万”的形容联系在一起,其实也是过度看重形象这个载体本身。当下,我更认可形象这一载体是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我甚至了解自我、认可自我,而不是更注重单一的展示自我,因为太过突出展示往往掩盖了通向内心的更深路径。

    时代的车轮依旧在滚滚向前,它必定是带有残酷成分的,正如进化本身也并不考虑个体的感受。但我坚持认为,未来的命题应该不是“如何让自己成为IP”,而是如何更深的去了解自己肯定自己发展自己,在这种摸索过程中表达出自我真实的看法,不让浓重的表演掩盖了自我的独特性。但这条路注定是曲折而漫长的,因为要让内心的声音屏蔽掉太多的侵蚀和噪音,愿同行之人共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表演还是表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dcz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