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是一个动态选择的过程,人们对接触到的信息会做出选择,整合后留下一部分,扔掉一部分。记忆既是自上而下的系统,受到人的偏见、印象、信仰、态度的左右,又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系统,受到的感官影响。
记忆实际上代表了一系列的能力,而不是一种孤立的能力。记忆并不是一个被动的容器,它也不一定是对我们生活事件的忠实记录,它实际上是一个主动筛选的过程,这有利有弊,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人类的记忆很容易出错,同时,我们的记忆更倾向于记录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事件。
人们在回忆时,并不是再现了已有的记忆,而是运用想象力对记忆进行了重构。人们在回忆时会对自己看到的事情赋予一些意义,这会影响他们对这件事的记忆。对于记忆中的模糊地带,人们在回忆时会把记忆重构一遍。
记忆基本逻辑:编码存储提取。
记忆好的人能够用丰富详细的形式对任何信息进行重新编码,并牢牢记住它。
一些提高记忆的技巧:
分散练习效应告诉我们,将学习时间分散在一段时间内比较好,而不要在某一时间内集中突击,其中的主要原则就是“少吃多餐”。所以考试前的临时突击不能取代平时扎实、持久的复习。
无错误学习也是一种灵活的学习策略,即在学习新信息后,间隔一段时间进行测试,当这个信息被有效习得,便可以逐渐延长间隔时间。这里的主要目的是,在信息能被有效习得的前提下,给予每个学习目标尽量长的时间间隔。作为一种学习技巧,无错误学习是很有效的。无错误学习的另一个附带好处在于能保持学习者的积极性,因为记忆发生错误的概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如果你是自己记住某事(例如记住一个单词的拼写)的,这会加强记忆。
集中注意力是有效的学习途径。维多利亚时期的教育家非常强调重复练习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但重复并不能保证学习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材料上。在本书的开头部分我们就已经看到了,如果没有积极关注,信息往往不能转化为长时记忆。
使用声音和视觉对信息进行编码(例如为语言内容创造出视觉形象),或者创造“思维导图”,是很有效的学习技巧。(托尼·布赞已经创作了数本关于“思维导图”的书籍和其他作品)使用其他的记忆技巧也能有效提升记忆(见本章后文)。
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也非常重要。对于需要记忆的信息,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寻求其中包含的意义。如果信息本身缺乏意义,人们就会给资料赋予一定的意义(参见第一章中我们所探讨的,巴特利特的“鬼的战争”故事)。根据这一现象,一个通用原则是在可用的时间内,尽可能地把新的资料与你自己、你所处的环境详细而具体地联系在一起。要尽量去理解所学的信息,而不是被动地学习信息,这样做通常会改善记忆。(我们对信息加以处理,通常会使这些信息与我们的一般性知识发生联系,从而使信息得到更为丰富的语义编码,最终提升此后的记忆表现。)
学习动力是另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其效果并非那么直接(比如,如果某人很有学习动力,这会导致他在学习资料上花费更多的时间,从而也就学得更多)。
注意力、兴趣、动机、精通程度和记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相强化关系。你在某一领域的知识越多,你就会对该领域更感兴趣,于是你具有的知识和兴趣就会互相促进,帮助你更好地记忆与该领域相关的资料。例如,有记忆研究者发现,当他越来越容易获得和保留这一领域的新成果时,他也就变得越发专业!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其他行业。例如,销售经理基于自己几十年来掌握的产品知识,能够更快吸收关于新产品的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