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理性之道

理性之道

作者: 古严Pro | 来源:发表于2020-03-04 11:37 被阅读0次

    发现自身思考能力有待提升的小明,一天在京东用关键词「思考」搜索,看到一本名为《好好思考》的书

    再一看,发现如下信息:

    image
    • 京东购买评价数: 130000+

    • 李善友作序

    • 作者专访查理·芒格

    • 作者被评为「中国最会学习的人」

    • 作者2017被评为年度新锐作家

    • 作者在混沌大学开设思维模型课

    • 该书被搜狗公司CEO推荐

    • 该书被猎豹移动CEO推荐

    • 该书被得到知名战略专家推荐

    • 该书被得到《精英日课》专栏作者推荐

    • 该书被前百度副总裁推荐

    • 该书被三节课联合创始人推荐

    看到这些数据,对思考能力有提升需求的小明,是否会下单呢?或者,如果你就是小明,你是否会购买这本书呢?

    如果答案肯定,那么恭喜你!你是正常的人类。

    为什么?

    上述案例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问题:如何评估一本书的好坏 / 价值的高低?好的、含金量高的书,值得付费。那么,前述12项参考依据,是否能够必然得出这本书含金量高的结论呢?

    1

    好评率的背后

    截至20200229,《好好思考》在京东评价数为130000+,中评与差评数合计约500

    image

    那么可以粗略计算出该书在京东的整体好评率:

    (130000-500) / 130000 × 100% = 96%

    假设这本书在推广中声称自己很好,京东好评率高达96%,应该如何解读这个数字呢?

    需要注意的是,商家虽然告知了这个统计数字,但商家没有告知另外一个统计数字 —— 在这本书不好的前提下,好评率是有多少?而不好的情况有很多原因,诸如客户怕麻烦默认给到好评,超过客户的差评极限才会给出差评、或者商家通过有奖吸引用户给出好评、直接刷好评等。这样的好评率如果在计算真实好评的时候,必须刻意剔除。但毫无疑问,商家并不会这样告知。但作为用户,只考虑某书为好书前提下的好评率来进行购买决策,而忽略了该书为差书时的好评率,被称之为「忽略备择假设」。备择假设指向产品不好但却没有正面给出回应或因为成本原因默认好评的概率。忽略它意味着当需要预估某一条件下某事件发生的概率时,只检测该条件下事件已经发生后的概率,却忽略同一条件下该事件不发生的概率和条件不满足时该事件发生的概率。

    生活中类似这样的情况大量存在,试想你过去购买的所有不良产品,是否都有心留出真实评价?而凭借大量已呈现出来看似丰满实则片面的数据作为自己的决策参考,又符合大脑的认知吝啬鬼缺陷。人类大脑的运行特点是,能不用就不用,能不想就不想。因为大脑未能预装与概率有关的心智程序,所以我们未能对类似购买决策产生足够理性的思考。《超越智商》作者斯坦诺维奇提醒我们,关注备择假设下的观察概率,是医学临床诊断和科学决策的一个关键步骤,忽律备择假设是存在心智程序缺陷,这是人类重复出现劣质思维的重要原因之一。

    备择假设是一个是我们通往理性之路的促进剂,它提醒我们主动考虑现有数据背后的另一种可能:

    • 即使这是一门好评率95%的课程,有没有可能它依然不是一门优秀课程?

    • 即使90%的用户都说这个产品好用,有没有可能这个产品依然不好用?

    • 即使90%的证据都指向了这个嫌疑人,有没有可能他依然清白?

    2

    作序者与采访对象的含义

    李善友、查理·芒格,如果这两人你不清楚,直接通过搜索引擎可以查明他们的背景:

    • 李善友,酷6网创始人,混沌大学创办人,中欧创业营发起人。

    • 查理·芒格,沃沦·巴菲特的黄金搭档,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副主席。有「幕后智囊」和「最后的秘密武器」之称,其智慧、价值和贡献被世人严重低估。

    上述两人在国内与国际的业界有一定知名度。但,《好好思考》有李善友作序和作者专访查理·芒格的过程,与作者本人书好坏的关联度到底有多高呢?换句话讲,因为看到这两人而作出《好好思考》购买决策的朋友,是基于这本书本身的好坏还是基于对前两人的信任度?

    为了减轻诸如前述「如何评估一本书的好坏 / 价值的高低?」问题的认知负担,人类大脑先天的认知缺陷就是认知吝啬鬼。它常常会代替算法心智与反省心智的运转来抢先做出决策,其依据就是属性替换。所谓属性替换,就是当人们需要评估属性A时,却发现评估属性B更容易一些(A与B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于是就自动改为评估属性B。简而言之,属性替换就是用简单的问题取代难题。

    而这里通过评估名人影响力来替代评估他们所代言产品或者内容好坏的方式,就是典型的属性替换。作为一种认知策略来说,属性替换在很多情况下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使用两种不同的策略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答案,何不省省力气,选择那个简单一些的呢?即使替换后的属性并不是最完美的答案,至少可以让我们距离正确答案更近一些,总比找到答案却费尽周折要好。但在真实生活的特定情境中,过度概括的替代属性策略常常会导致严重的误差。因为商家会利用种种属性替换模式,去修饰甚至掩饰产品的真实质量。前述案例中12项推介说明中3项作者背景说明、6项推荐都有意无意利用了人类大脑认知吝啬鬼中属性替换的先天缺陷,引导人们作出非理性行为。

    作为一个好好学习的你,在决策前要认清自己大脑基于先天的认知缺陷,在后天主动补足更多必要的晶体理性,避免被认知偏差误导。

    3

    更多交叉验证

    假设小明已经购买《好好思考》这本书,小明打算如何读它呢?

    他打算这样阅读:

    image

    ① 看目录 → ② 寻章节 → ③ 做笔记

    这就是一种基于阅读的算法心智,一旦小明拿到一本书,基于自主心智的视觉刺激会传递到算法心智层面,算法心智快速给到自主心智一种压制,并从长期记忆中提取上述阅读规则进行认知去耦,模拟阅读规则对于这本书的适用,如果模拟通过,则指令自主心智响应执行。

    执行过程中,发现《好好思考》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如果我现在只有半小时读书,我会这么做:

    (1)拿出一本书/一篇文章,看目录或快速浏览,翻到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2)一旦读到自己觉得有用/有趣的地方,就停下来合上书。

    从打开书到结束读书,一般不会超过十分钟。那剩下的时间干什么呢?

    当然就是“思考提问”环节啦。这时我就会:

    (1)拿出纸和笔。

    (2)向自己提问。

    提什么问题呢?这是很关键的,不同的问题会给我们带来完全不同的收获。不过,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只有半小时的时间内,回答下面几个常见问题就非常实用:

    • 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自己有启发?它在解决什么问题?
    • 生活中还有类似的问题吗?自己能把这个启发点用在生活中吗?
    • 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
    • …………

    读到这里,小明觉得这个读书方法好,于是马上将其整理成一个读书方法论,抑或一张技巧卡,抑或一张思维导图,而后进行记忆或者刻意练习,试图将其养成习惯。

    小明的这个过程,就是他的算法心智执行的体现,小明希望该读书方法能成为自己大脑的一种心智程序。所谓心智程序,是指人们在进行决策和解决问题时,可以从记忆中提取出的规则、知识、程序、策略等,以辅助完成当前的认知任务。换言之,他希望自己在未来读书时能不依赖于任何外部环境就能快速调用与实施。

    在斯坦诺维奇的三重心智模型中,最高层级的反省心智主要指对人类心智过程进行监控,以帮助执行决策与判断。反省心智关注系统目标、与目标相关的信念以及基于当前系统目标和信念的最优化的行动,只有在反省心智分析层面,理性才会参与其中。

    那么,针对小明的上述行为,反省心智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

    试举例:

    当小明的算法心智打算对该阅读方法论进行梳理提炼的时候,反省心智给到算法心智一种压制,尝试让算法心智回答一个问题:

    《好好思考》中的这个阅读方法论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更进一步的认知去耦:

    这个方法虽然有借鉴意义,但是我时间有限

    如果我看到这个方法后,觉得它好,于是去采纳,并享受到它的好处。但也许未来我会遇到另外一个大牛推荐的读书方法,我也可能主动尝试并采纳,也会觉得有受用之处。

    而我到底最终应该形成何种读书法呢?可能还是没有尽头。

    换言之,我一直在变,一直在追随着别人的新思路、新方法变。

    由反省心智向算法心智施压,转由算法心智推理产生的疑问,传递给自主心智后,基于「看到问题 → 寻找答案」的本能反应,大脑开智寻找上述阅读方法论中的背后原理,即为什么30分钟读书时间,只需要留给自己10分钟读书,剩下的20分钟用来自问自答?

    小明在《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一书中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 增细加工对于大脑记忆的促进作用。

    image

    小明这才发现:

    1. 上述几十年的实验科学研究,与《好好思考》作者成甲书中说的「合上书,停止阅读」而转为思考的方法一致,因为经过这样的加工,大脑记得住的概率相对最高。

    2. 将知识溯源定位到了最原始的层级后,也就有了防止未来被各种二级甚至N级理念和方法论引导甚至被割韭菜的可能性。换言之,小明只需要根据这种最原始的层级来决定他的决策就好。淡定、有效。

    理解到这里,小明进一步发现,关于阅读,《好好思考》只是涉及到了「自问自答」这个维度,是否存在更全的方法呢?其实,在《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一书中,已经讲到了符合大脑认知科学的读书完整版的适用方法论 —— PQ4R读书法

    image

    当小明用算法心智直接上述PQ4R读书法进行加工(理解/运用)时,反省心智突然发现,这种简单直接的方式占用了大量的中枢神经资源,速度慢、功耗高。于是反省心智快速启动压制功能:要设法顺着大脑的自主心智来,为内隐记忆创造条件。并执行认知去耦:算法心智要在现有基础之上寻找到相对简单易行的方式来处理PQ4R法。算法心智参考自主心智的运转特点,找到一种基于图片展示的PQ4R法:

    image

    相对原生的PQ4R读书法,在使用中大大降低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资源、运行功耗、速度都比之前优化了很多,越能引起自主心智的自动化响应,形成内隐记忆。

    4

    小明的案例让我意识到,原来我就是那个小明。

    如何提升小明的理性?斯坦诺维奇给出两条途径:一、避免先天的信息加工缺陷;二、给大脑安装好的心智程序,抵制坏的心智程序。

    紧随理性之道,成为那个理性的小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理性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ddml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