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守望的距离》

读《守望的距离》

作者: 東樓 | 来源:发表于2022-10-03 16:02 被阅读0次

      “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瞭望和关心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书的封面上印着这样一段话,从前初读此书时无法理解这段话的含义,如今再读,却有了一点体悟。

      这本书是2019年10月份买回来的,到现在已经完完全全三年了。然而遗憾的是,我读过书中的每一篇文章,却从未一次性通读过全书。每次读总是只读一两篇,有时从前往后读,有时从后往前读,有时随手拿起,翻开哪页读哪页,完全无目的,把它当做一种消遣来看。事实上,不把它当做消遣也不行,因那时我对书中提到的任何一位先哲,任何一种理论都极为陌生,而且长久以来并没有了解的欲望。也许比起黑格尔、海德格尔、叔本华、尼采、费洛伊德之类,我更愿意读书本里原本的内容。

      我并不讨厌哲学思考和讨论,但同样对哲学研究没有过多兴趣。正如我在看此书时,并不反感书中那些我未知的内容让我的阅读受到阻碍,但同样并没有把那些未知全数剖析清楚的冲动。于我而言,它更像是我不知何时冒出的那些思考的答案,事实上它也确实解答了我许多奇怪的疑惑。

      比如关于死亡的、人际交往的、生存状态等等方面的疑惑。当我真切地贴近死亡,近距离的观察死亡时,我对生死的疑惑便产生了,当我困在生与死的争执漩涡里无法自拔时,第二辑“未知死焉知生”拯救了我,否则我非陷入这种难以自我说服的忧虑、悲观中不可。

      我看过许多次这个章节,也许是生死大事让我十分在意,总是忍不住读这一章,三年的时间里,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我便要读一读,不知在提醒自己什么。当然其他的章节我也反复读过许多次。

      记忆很深刻的有几篇,诸如《自我二重奏》《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尼采与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救世与自救》等。《自我二重奏》是我最喜爱的一文,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我何尝不知道,在人类的悲欢离合中,我的故事极其普通。然而我不能不对自己的故事倾注太多的悲欢。对于我来说,我的爱情波折要比罗密欧更加惊心动魄,我的苦难要比俄狄浦斯更加催人泪下。原因很简单,我不是罗密欧,不是俄狄浦斯,而是我自己。事实上,如果人人看轻一己的悲欢,世上就不会有罗密欧和俄狄浦斯了。”

      读完这一段的时候,我似乎对自我产生了重新认识。我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在感情上是容易共情的,于是很多时候总因一些微小的变化,演化出许多难以自我消解的情绪,或者因敏感而肆意放大自我的悲欢。从前一度认为这是一种非正常行为,并且时常因此谴责自己,强迫自己坚固内心的壁垒,但这段话出现时,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与其说它让我释怀,不再苛求于“大局”“放开”,不如说它让我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情绪,让我明白,原来这并不是我一个人面临的情况,每个人都会对自我的经历进行想象渲染,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更为关注。所以当我过度关注自我经历时,这并不是例外,用平常心态对待即可。而当别人过度关注他们自己所经历的时,也应该对他们抱以平常心,并且致以敬意,而非去轻视、嘲笑。

      还有一篇也应该说一说,《救世与自救》。这篇讲的是精神生活平庸化的问题。作者在文中将关注精神生活的人在面临该现象时的态度分为两类:自救与救世。救世的怀有极大的社会责任心,以救天下为己任,他们面对精神生活的平庸化持“改变”的看法。自救的关注自我精神生活的富足,也许固守自己的精神世界,对周围世界的改变兴趣不大。作者有偏于自救的倾向,认为自救者因关注自我,故精神生活根基牢固,不常为事功所动,是为智者。且他们时常创造出更优质的精神成果,从整体上改善平庸化现象。

      我非常认同作者的观点,只是万分惭愧,作为知识分子,我却不敢自诩为“自救者”。我常常怀着自救者的心,却做着救世者的事,甚至也不是救世者的事,而是求功利者的事。我从前有着坚定的价值取向,自给于自我的世界,几乎不为外界的喧闹、事功所动,然而三年来,我慢慢的从自给变成了追求,从自救者向求功利者偏移。我当然知道发生这样转变的原因——疏于自我提升,缺乏优质内容阅读,被大众消费文化侵蚀,甚至慢慢自甘堕落在低俗文化中。这样的感觉太可怕了。

      因为对自己的状态感到不安、惶恐、害怕,我再次翻开了这本书,并不是寻找答案和解救之法。而是刺激我自己的神经,让自己清醒过来。我大声朗读,用自己的声音去说出那些令人清醒的话,我想我已经得到我所想得到的,自救才有出路。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写作者与一位读者之间温暖而令人感动的故事。读完此篇,我有一段时间都在思考,我应该如何称呼自己,称呼他人。正如文中所写,“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吧,你是,我是”,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是我们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创造了名字,所以因身外之物而产生的情感虽然很多,却不如遇到一份来自生命本身的问候那样珍贵。

      至于《尼采与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一文,我实在没有再多可说。读完文章之后,脑海中所产生的震荡实在是我的文字无法描写的。文字、语言有时总是显得无力。

      回归到此书的书名本身,“守望”这个词一直让我有种难以理解的感受,守什么,望什么,守望究竟是怎样一种状态?“守望”这个词在词典里的解释是“看守瞭望”,而“看守”指的是“守卫照料”,“瞭望”指的是“登高望远”,有监视、侦察之意。从词义本身来看,书名中的含义便一目了然。守卫精神领域的优秀成果,照料精神生活,监视精神生活的状态,及时调整自我,侦查个人精神生活的动向和整个精神领域的发展动态,使之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距离”两个字是作者提供的守望的具体实践方法。作者在《救世与自救》一文中这样描述距离:

      “我不认为知识分子应该脱离社会实践,但是我觉得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精英或想当精英的人太多,而智者太少了。

      我所说的智者是指那样一种知识分子。他们与时代潮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并不看重事功,而始终不渝地思考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问题,关注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

      他们在寂寞中守护圣杯,使之不被汹涌的世俗潮流所淹没。"

      初读此书,只是为书中一些优美温暖的话语吸引,除却赞叹,并无更多体悟。反复阅读此书之后,却有一种深深的思考,关于人生,关于自我,关于现今的社会。也许不认识自己是无法认识社会的,而认识自己首先要认识人生。当我对生死、存在、生活、理想等都有了一些认识之后,许多自以为是的论断,许多狭隘闭塞的思想慢慢消失了。我对自己有了一些认识,其中包括生理的衰老、生死、生存,也包括心理的情绪、思考、认知。而我明白自己是怎样一个人,一个怎样发展的人的时候,整个人类社会在我面前慢慢揭下了面纱,那些宏观的、巨大的历史潮流、发展趋势渐渐地变得清晰起来。就像我看到精神生活的平庸化现象,是从我意识到自己正在将精神生活向平庸化偏移开始的。一个人的变化无法说明什么,但一个整体的发展势必会对其中的个体产生影响,单个人没有代表性,但共性是不会改变的。

      当我突然看到书架上落了厚厚一层灰的时候,下一眼便瞥见了手机里多出的各种APP。于是我立马明白发生了什么,所有的焦虑、不安都在一瞬间停下了步伐,我找到原因了。当那些大众消费文化,低俗文化侵染我的时候,我原本稳固的精神世界开始出现了裂痕,我越多的去接触那样的东西,我的精神世界变得四分五裂,越难以修复。于是慢慢的我整个人被击中溃散,我身旁所有的一切也全部发生了改变,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是必要的。这个距离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太远了,容易与时代脱节,最终被时代所抛弃。太近了也不行,容易被潮流中的杂质侵染,被击溃,甚至去击溃别人,成为灭亡的帮凶。

      此书从我入手到现在,陆陆续续读了三年,至今才读出点味道。先前对书里的话语背诵如流,却从未体悟其真味,至此方有小悟。

      看到此书的上架建议是:名家·散文。虽然散文亦有大学问,然而此书中文的意义只用散文来解读,实在太不合适。这书中的精彩实在太多太多,并非一言一语可以说完,也并非是像我这样的小读者能够谈论完全的。

      我一直觉得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即使有交流会,可以写读后感,甚至可以与作者本人交通,但读的内容依旧是私人的。因为我们看似在读书,其实是在读自己。再多思考与总结,再多经验和分享,对于这个自己来说,都显得言不达意。

      不得不承认,我已用尽所学,试图以最真实的描述来讲述我读此书的体悟。然而正如您所见,所言实在太过有限,言语总也显得苍白无力,一切表达实在不能言其万分之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守望的距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dny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