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区块链会是2.0的互联网吗?

区块链会是2.0的互联网吗?

作者: 伍海玮 | 来源:发表于2018-07-26 16:01 被阅读0次

    #币圈到底有多疯狂?

    最近一款区块链游戏引爆了整个币圈——Fomo3D。这款游戏的风靡程度,堪比前段时间的以太坊猫。

    这个游戏玩法很简单:

    1.玩家用ETH买游戏里的钥匙,每买一个钥匙奖金池的倒计时会延长30秒,奖金池倒计时上限为24小时。

    2.买钥匙的ETH一部分放入奖金池(约20%多),一部分分红给之前持有钥匙的人。(导致钥匙的价格上涨)每邀请一个人就可以拿到10%的提成。

    3.当奖金池的倒计时结束时,最后一个买钥匙的人将分走奖池48%的奖金。

    很明显这个游戏是不可能结束的。甚至连开发者都宣称Fomo3D是一个资金盘游戏,并声称这个游戏是一个大型的社会实验。而官网上赫然写着:“有人已经离开这场游戏了”。和传统资金盘不同,开发者将规则写死在智能合约之中,并指出只抽2%,并不会存在开发者跑路的情况。

    第一次看到官网的配色还以为是个黄网

    正是因为智能合约的存在,使得代码之外只剩下了人性这一个重要变量。短短2天时间内,Fomo3D已经吸引了17000个以太坊的投资,价值5000万——每个人都不相信自己是会亏损的那个人。

    游戏Fomo3D非常完美的诠释了币圈的浮夸

    牛市中的币圈,大佬们都在讨论手中的币有多少倍,鼓吹技术的应用前景,却没有多少人真正在意这个市场将来如何,也没有去考虑过这些token有什么真正的价值。其中不乏一些投机者,鼓吹“金钱至上”,“傻X的共识也是共识”言论,疯狂的在币市中牟利。

    只有等市场开始寒冬时,大家才会从K线图,利好利空和杠杆里跳出来,才会冷静客观的看待区块链的技术。

    #万亿市场诞生于泡沫之中。

    “在别人恐慌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慌。“——沃伦·巴菲特

    在开始讲区块链的未来之前,我们可以先回看那个千禧年的“.com”狂欢,找一找它们的相似之处。

    1985年,互联网刚刚冒头,为了把不同协议的局域网连在一起,人们急需能协调多协议的路由器,思科正好应运而生,1986年就推出多协议路由器(TCP/IP),开启了“互联网“的大门。

    互联网的泡沫接踵而至,1995年至2001年间,科技及新兴的互联网相关企业的股价高速上升,这一时期的标志是成立了一群大部分最终投资失败的,通常被称为“COM”的互联网公司。

    股价的飙升和买家炒作的结合,以及风险投资的广泛利用,创造了一个温床,使得这些企业摒弃了标准的商业模式,突破(传统模式的)底线,转而关注于如何增加市场份额。

    整个互联网泡沫的主导者不是互联网行业,而是由于另一个行业——金融业所致。

    当时的高科技公司,如微软、IBM等,不仅具备优秀的盈利能力,也具有把握未来市场的能力,更能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因此人们对科技股热情高涨。然而也有一群互联网企业,在投资人、砖家学者,以及其自身的包装下,轮番上演公关秀,吹着极其美好的未来,吸纳了大量资金。盲目的逐利热情,再加上一些机构的隐秘造假,导致对当时科技股的认识产生了极大的虚高,甚至疯狂。

    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不计其数的互联网公司死亡。X.com的马斯克和Paypal的彼得蒂尔在咖啡厅里和谈,最终以50%50%并购重组的方式续命的场景,完完全全可以反映出当时笼罩在互联网上空的阴霾。

    互联网之名,往往能反映出TCP/IP协议给予了人们多大的幻想——万物互联。但是技术底层很多时候并不能够实现当时科技公司所鼓吹的场景:网络上的信息可复制,传输带宽不到128K,两军问题(无法确认对方的真实身份)等等技术缺陷,决定了互联网它的应用场景是不完备的。

    相似吗?

    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支持一家公司成为万亿市场的基础。

    泡沫破裂之后,TCP/IP协议下诞生了Facebook/Google/腾讯/亚马逊等市值紧逼万亿的公司。其本质在于,网络将渠道的成本大大压缩,信息的不对称性显著改观,产品的存亡决定于产品本身。同时摩尔定律,低获客成本和强复制性使得一家公司能够服务的人数(市场)能够覆盖全球。

    #区块链会不会是互联网的2.0版本?

    金融业的变革,各大资本的追捧,巨大的泡沫,只做个网站就敢融资的公关玩法,鼓吹不可篡改和智能合约的无所不能而不考虑落地性和可行性,像极了当时的互联网。在这样的背景下,甚至有人觉得区块链是不是资金盘,庞氏骗局,或者是郁金香泡沫之类的东西。

    对于币圈的人来说,冷静的头脑是必要的,梭哈是不可取的。

    我们不妨回归本质去看区块链。只有这样,我们才好预估泡沫背后是否真的有价值。

    “不可篡改“是区块链糅合了这么多的技术最后想要实现的结果。说句实在话,用奥卡姆剃刀原理去看这个技术,其实我个人内心是存疑的。POW机制,哈希加密,点对点密钥传输, 时间轴,分布式储存,共识机制,如此多的技术整合,着实让人有些怀疑其”不可篡改性“。但好在代码是极为标准的东西,它像数字一样:·1就是1,2就是2,不存在让人模糊的概念。代码,就是法律(Code is Law)。

    让我们跳出代码层,看看区块链的“不可篡改“对于人类来说究竟有什么帮助。

    前段时间我们有科普到智能合约可以保证书写在代码上的东西无法被篡改,但是硅基之外的碳基——人,就是一个不可控的因素。意思是如果整个应用场景涉及到人为干预,而不是像比特币这样是纯代码的应用,是没有办法做到真正意义的“不可篡改”的。

    于是有人把国内404的文章(疫苗)传到了以太坊6007493高度上,网上评论:“V神早晚让你们折腾到手一座诺贝尔和平奖”。

    追根溯源,我们会发现区块链的应用主要在于降低信任成本。

    “97%的准确率和100%准确率对于人类来说是有质的区别的。”——罗永浩在演示讯飞输入法时说到。

    重点在于,如果无法做到完全的“不可篡改”,对于用户来说他们的用户体验是没法得到截然不同的提升的。无法提升用户体验的场景很难形成一种需求,除非这种需求本来就存在,你不用区块链做也能形成商业模式,这很重要。所以你会发现区块链当前的应用场景其实并不多:供应链溯源,各种证明和版权,区块链金融,数据经济,共享经济等等。

    这么来看,区块链的前景貌似并不广阔?较为狭窄的应用范围对应的是巨大的泡沫和浮躁的资本市场,区块链是否被鼓吹的过头了?

    不尽然,我们不妨看看下面的故事。

    1. 20世纪80年代早期,手机笨重又昂贵,鉴于此,在咨询界久负盛名的麦肯锡公司建议AT&T公司(相当于中国的电信)不要进入手机行业,并预测2000年使用的手机不会超过一百万部。而实际上到了2000年,手机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一亿部。

    2.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了,其目标是完成个人基因组的测序工作,当时的预测是15年完成这个工作,然而七年过去了,仅有1%的人类完成了基因测序工作,这样算的话,完成整个工作就要花上一百年了。但是发起人注意到了一个细节,每年的测序量都在成倍的增长(得益于价格的下沉),如果是1%的话,翻7次就是100%了,事实上,基因测序在2001年就已经完成,仅花了4年。

    3.为了针对iphone的推出,诺基亚曾豪掷81亿美元收购Navteq(道路交通传感器近乎垄断的领导者),试图击败iPhone自带的,当时还是不完善技术的GPS。而谷歌选择收购Waze这家小公司,这家公司做的是相同的事,采集交通信息,但是这家公司选择了众包的方法——利用用户手机上的GPS来采集。结果花81亿美元收购Navteq的诺基亚被微软以72亿美元收购收场。

    上述3个故事都有相同的特性,就是以线性的思维去判断指数型行业的发展,通俗的讲就是相当于在2G时代(10年前)判断短视频市场是否是万亿市场一样,看着200k的网络,聪明如你也绝对不敢预估这样的结果。

    可偏偏时代,总是钟爱于指数型的市场,像是互联网,电子产品这类能够指数型增长的市场。

    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预测。区块链是一种技术,它符合互联网拥有的特征:摩尔定律,获客成本低,安迪-比尔定律(性能一直在上升,但是应用也在升级,导致了用户需要频繁的更换电子设备,促进生态)。这意味着区块链迭代的速度很可能会像互联网一样呈指数型上升。当用户使用区块链的成本下沉,甚至像现在的互联网一样简单易用时,区块链将会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指数型增长。

    接下来,我们讲些实在的。我们来看看区块链这10年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从2.0到3.0只花了两年。看看它是不是我们猜测的指数型市场,还是只是所谓的郁金香泡沫。

    #区块链的淘金热

    区块链1.0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此时区块链的技术只能应用在金融上,2009年中本聪创造了它,并由其在创世区块上的那句“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 ”,猜测区块链原本制造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对抗传统货币体系。2013年欧盟打着反洗钱的幌子增税来应对塞浦路斯的债务危机,人们开始选择将资产转到比特币来保值,比特币从30美元飙升到265美元,区块链的大门由此打开。

    TIME周刊对创世区块的报导,中本聪剑拔弩张直指法币。

    区块链2.0则是以太坊和联盟链为代表,以太坊提供了图灵完备(以太坊虚拟机,可以执行任意复杂算法的编码)的智能合约,联盟链则尝试了不发币的链玩法,比较出名的就是HYPERLEDER。尤其是ICO的产生,极大的刺激了区块链行业的泡沫产生,加速了整个区块链行业的发展。

    至于区块链3.0,行业内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EOS的21个超级节点舍弃了部分去中心化换取的效率是3.0,对此V神表示怀疑。也有的人认为联盟链才是3.0,但目前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侧链和跨链才是区块链的未来。

    区块链当下的技术难题

    区块链的技术创新,主要围绕功能和性能,功能上以太坊已经提供了相对完善的智能合约,性能这个问题却一直悬而未决,比特币仅支持每秒7笔洲际交易(7TPS),以太坊的TPS也仅有15,这距离中心化系统数十万TPS存在非常大的差距。行业内需要一个可以提高TPS的解决方案。联盟链和公有链DPOS(类似于EOS的21个超级节点)的共识机制,牺牲了一定的去中心化,也仅能够实现上千级别的TPS。

    于是区块链3.0应运而生,闪电网络等“侧链”方案以及建立多个子链分片共识的类“跨链”方案的提出,在能够保留去中心化这个核心概念的情况下,大幅提升区块链交易性能。

    侧链的概念是相对于主链而言的,当主链的性能出现瓶颈的时候,把资产转移到侧链上,相关的交易只需要在侧链上进行,主链和侧链会有周期性的同步。最开始侧链的技术是催生与解决比特币扩容的困境,跨链技术则是更加广义的通过互信机制进行转移。

    目前在从事侧链技术的有:闪电网络,BTC Relay(比特币至以太坊的单向跨链通信),RootStock(双向锚定的比特币侧链),Lisk(基于JavaScript的可扩展公链),Ripple(跨银行的全球清算系统),阿希侧链(中国制造)等等。

    我们可以很容易的观察到,区块链的使用成本在不断的下降,从比特币的单一应用于金融,到以太坊的提供智能合约标准ERC20,使得开发者可以非常简单的生成智能合约,再到EOS,公有链联盟链为了提高TPS在去中心化的边缘疯狂的试探。

    当成本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区块链的使用体验变得能和传统互联网叫板时,凭空多出的降低信用成本和代码层的不可篡改,将会是区块链的最强大竞争力。人们不使用某样好的东西,很多时候仅仅是因为使用这样的东西,所要付出的成本他们无法接受。

    这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故事十分相似:2011年小米的出现将中国的智能手机价格拉到了2000元以下,当时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仅有13%,但到了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的普及率达到了惊人的66%。

    这真的会发生吗?区块链真的会是互联网2.0吗?未必,至少现在来看,我们距离猜测的还有很远,但并不代表它不会发生。在资本和趋势的推进下,区块链的成本在下沉,技术在变得越来越易用,这是不争的事实。

    小孩子才讲对错,成年人讲概率。对待浪潮要谨慎而激进,这样才有资格在大争之世做一个出色的弄潮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区块链会是2.0的互联网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dod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