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朋友圈看了一篇文章,三川让自己的女儿从北京名校休学一年。
那是一所三分之二的孩子当过小学班长的名校。
为什么要间隔年1年呢?
理由1成绩差
理由2作业多,每天作业至少到11点。
做这个选择很难:因为学校很好,环境,师资,校长,同学好。
孩子现在成就很低,但是很有希望提升起来。
归根到底我理解的是这位妈妈敢于这么为孩子做一个选择是因为:孩子过的不开心,她可以成绩好,但是她更多是一个学习的机器,为了一个结果。而不是享受到学习的过程。
这于当下很多父母的理念相反。
当下太多父母为了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挤破头要去好的学校,要找好的补习老师,成绩好是最关键的决定因素。因为只有成绩好,你才能进好的学校,有好的同学,有名校背景,就更容易有优质高薪的工作。而没有太多的关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需要和感受。因为没有精力和时间去考虑,太多的父母的思考模式是:你的需要没有社会的需要重要,你的感受只有在你功成名就才会被人去考虑,才会被当回事。
当下不仅是中国更是全球的教育焦虑,集体赶娃的大背景。感觉父母有太多的无奈和迫不得已。
当看到这对父母,我发现他们也是很多人企及不了的高度,母亲童书领域大V,父亲是记者,可以采访到很多名人的记者。可以说在北京有房有资源还有一定自由度的人,这本身就很多人具备不了。
那么和我们相差这么大的人,我们有什么可以学习借鉴的呢?
我看到了那一份无论是经济紧缩的妈妈还是经济富裕的妈妈,都有的那一份目标:让孩子过好这一生。
只是有人只在意一个结果,有人更关注过程。
有意思的是我看过很多育儿书,从犹太母亲沙拉《狠心爱》,3个儿子上了斯坦福的陈美龄,哈弗女孩刘亦菲的妈妈,我身边家境不是很好但是孩子一路保送的同事,以及蒙特梭利教育,孙瑞学的爱与自由理念等,发现这些养育出又聪明又幸福的孩子的妈妈都更在意过程,更关注孩子本身的需求和感受,给予引导,而不是规定明确的道路。她们相信孩子自己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孩子比自己更聪明,而不是认为孩子不如自己,一旦自己没有很好的帮助孩子达成某个结果,孩子这一生就毁在自己手上。
所以很喜欢这个间隔年,很欣赏三川身为母亲愿意去做这个决定,决定后引导孩子自己给自己定目标,自己主动去达成。
育儿道路上,又有了新的感悟,感觉瞬间放下了很多具象化的焦虑。
育儿育己,一直在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