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辉煌成绩。随着全国脱贫,义务教育的巩固率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村教育有了很大的改善,教育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教育领域仍然存在着人民的期盼与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政治经济社会的变革,教育领域的矛盾也随之发生变化,需要我们面对和解决。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全面分析了新时代基础教育面临的十大新矛盾。一起来看——
1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矛盾
解决之策: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以及学校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都还比较大。”顾明远指出,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要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提高质量是关键。特别是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没有农村的教育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教育的现代化。
建议今后的工作要重点关注中西部地区和农村的教育发展。要吸取扶贫的经验,东部地区的教育要帮扶西部地区,城市教育要帮扶农村教育。可以采取一个省市帮扶一个省市、一个地区帮扶一个地区、一所学校帮扶一所学校的方式进行。而在对口帮扶工作中,最关键的是要将重点放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要着重提高农村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提高课堂教育的质量。
2 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矛盾
解决之策:因材施教,办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从精英教育时代向大众教育时代转变,追求教育公平变成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
要解决好这个矛盾,就要先解决好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均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办学的差距等问题。“‘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顾明远表示,解决好公平和效率的问题,关键还是要提高质量,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有观点认为教育公平讲得太多了,影响了天才学生的发展。对此,顾明远特别提出“教育公平不是平均主义。”他表示,现在学生的入学机会公平基本做到了。但教育过程的公平,比如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衡等问题还比较突出,这是今后在促进教育公平时要解决的。教育结果的公平,主要表现在孩子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取得学习的成功。因此,因材施教,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
3 大众教育与天才教育的矛盾
解决之策:在普及的基础上发现天才,而非拔苗助长。
“我们的学校怎样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17年前,钱学森提出的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拷问着中国教育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拔尖创新人才。但是,怎样才能发现英才、培养英才?”面对这个问题,顾明远表示,要在普及的基础上发现英才,而不是拔苗助长。
“如果过早地强浇漫灌,会适得其反。”顾明远指出,英才的培养要顺其天性,慢慢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再加以特殊的培养。少年班、超常班也要在普及的基础上发现和培养。因此,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并不矛盾,教育的普及和高质量的大众教育可以发现更多英才。
4 教与学的矛盾
解决之策:在引导的基础上,从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
教与学的矛盾在教育界已存在百年以上。
“长期以来,教师和学生分得很清楚,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而现代教育已经打破了这种传统,提倡以学生为中心。”顾明远说。
1981年,顾明远提出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他看来,学生的学习是学生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教师的讲授和引导是外因,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内因。因为一切知识、技能、价值观都需要学生自主接受、自己消化。今天的教育,不是学生接受知识,而是需要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顾明远在分析师与生、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时指出,当今信息社会,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也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因此,今天的教学要从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但是,教师是不可或缺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
5 知识与能力的矛盾
解决之策: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一矛盾主要体现在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上。传统教育主要是关注传授知识,强调记忆;现代教育则主张激活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强调记忆就要多做作业,就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同时抑制了创造能力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爆炸,记忆式的教育再也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发展能力的主张被提了出来。
顾明远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靠创新。
“当然发展能力并不排除知识的学习,知识是基础。问题是怎么学习知识?是记忆还是理解?”顾明远以清华大学钱学森班的实践经验为例,分析了创新能力的五个基本要素:一是内生动力,二是开放性,三是坚毅力,四是智慧,五是领导力。
6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解决之策: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
“考试的性质是手段,不是目的,考试的功能是诊断、检查、选优。学校平时的考试主要是为了诊断检查学习的情况,以便改进教学,督促学生学习。中考高考是一种选优的考试……”谈及考试问题,顾明远先澄清了这几个基本概念。他说,现在很多中小学把中高考作为目的,考试成了指挥棒,学校的工作围着考试转。而且考试只考知识,以考试的分数高低为标准,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样的教育违背了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顾明远指出,“考试是无法规避的。找到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平衡,就需要学校转变观念,要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从年轻一代未来的发展出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及个性发展。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做到既公平又科学地选拔人才。”
7 “双减”与提高教育质量的矛盾
解决之策:改革需要学校、教育部门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双减’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得更好,发展得更好。学生作业负担减轻了,就有时间锻炼身体、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使自己真正能得到全面发展。”提及当下全社会关注的“双减”话题,顾明远指出推行“双减”政策的意义所在。
顾明远指出,在推进“双减”的过程中又出现了许多新矛盾。比如,学生作业少了,有家长质疑会不会降低学习质量。另外,教师的负担也加重了。对此,顾明远认为,“双减”不仅是教育的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和教育观念问题。
顾明远说,解决这些矛盾唯一的出路是改革,需要学校、教育部门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学校要端正办学思想,调整运行方式,加强教学管理。只有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才能达到“双减”的目的;教育部门要研究探索,创造“双减”成功的经验,增强家长信心;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双减”的真正目的。
8 技术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矛盾
解决之策:既要培养人的技能,更要充实人的精神世界。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改变着教育的概念、生态环境,及教育形态。教育方式、师生关系、家庭关系等方面面临着变革和挑战。
“这种变革使有些学者持技术主义的态度,认为未来教育将颠覆传统教育,学校要消亡、教师要消失。”顾明远指出,教育不能单纯地持技术主义态度,虽然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要注意科学技术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培养人的技能很重要,但充实人的精神世界更重要。
“思考未来教育,不能持技术至上的价值取向,要应对未来时代的变化。”顾明远说,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经济发展动荡不安、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面向如此复杂的世界,就需要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勇于担当、奉献精神的创新人才。
9 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矛盾
解决之策: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在融合的基础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在顾明远看来,现代教育是国际化的,需要交流与合作。同时,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国教育的根和魂。
他说,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教育是在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中发展的。教育现代化具有民族性、本土性。现代教育是在本国生长发展的,离不开本国的文化传统,必然有本国本民族的特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中国教育的基因,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他又指出,人的培养有共同规律,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发展。中国现代教育是从西方引进的,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教育更需要加强国际化,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育理念。
“中国教育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国教育的根和魂。”顾明远在分析了现代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基因后指出,中国教育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将世界先进经验与我国的优秀文化相融合,使之本土化。在融合的基础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10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矛盾
解决之策:做好沟通,为家长赋能。
“学校的目的是立德树人,改革创新。而家长则要求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考上理想的大学。”顾明远在谈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矛盾时表示,由于站位不同,家长有时对学校的教育改革不理解、不支持,有时还会发生冲突。比如,学校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但家长又悄悄地给孩子“加码”。
如何解决?顾明远建议学校要主动做家长的工作:一是和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学校向家长介绍一些教育的书籍和经验;与家长研讨孩子出现的问题,使家长感到老师真心关爱自己的孩子,从而支持学校的工作。三是学校要认识和充分利用家庭的资源,共同育人。
(来源:《人民政协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