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国人根本就不知道斯旺西在哪儿,也不知道它跟中国有什么联系,更难以想象这个偏远的威尔士城市跟中国的关系可以追溯到一百五十年前。
一百年前在中国生活了五十多年的老外-杨格非博士本周来英国考察学习的江苏省政府代表团借在斯旺西培训期间访问了杨格非基金会,受到基金会前会长Vernon Williams和现任会长Graham John的热情接待,前会长Williams博士向代表团介绍了基金会的发展历程以及它与中国悠久的历史渊源。
杨格非1831年12月14日出生于英国威尔士斯旺西,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唯一的男孩。不幸的是,他出生后仅八个月,母亲就死于霍乱,后来由其敬虔爱主的姑母抚养长大。由于家境比较贫穷,杨格非12岁时就被迫辍学,到一家杂货铺里当童工,学徒五年之久。但他酷爱读书,利用闲暇时间博览群书,日积月累,他的知识程度超过那些在学读书的同龄人。所幸的是,他受到家庭和教会浓郁的属灵环境的熏陶,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是从摇篮里就在宗教的气氛中长大的。……大约8岁时,我就已是一个对宗教信仰印象深刻的孩子了。”在教会里,在主日学老师的教导下,他不仅熟读圣经,而且训练出自己口才。他14岁时在一次祷告聚会中开始了第一次讲道,十六、七岁时就已经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传道人,在教会里定期讲道,人们亲切的称他为“那个讲道的孩子。”
17岁时,杨格非辞职回家,准备自学功课,报考大学。这时他父亲又在另一场霍乱中丧生。他强忍悲痛,在亲友们的鼓励并资助下,于1850年9月考入了布雷肯学院(Brecon Congregational Memorial College)。后来他决志献身海外宣教,就申请加入伦敦宣道会,并于1853年转入贝德福德神学院(Bedford Academy)接受神学装备,二年后被按立为牧师。
1855年5月,杨格非24岁时携新婚妻子前往中国传授福音,经过四个多月海上颠簸航行,于9月24日抵达上海。在上海五年期间,他先是学习了几个月的中文,而后四处巡回布道,到上海县、松江府和青浦县等地传福音,也从中体味到要叫中国人接受福音是何等之艰难。
1861年6月21日,杨格非选择了溯长江而上,去华中开辟新的宣教工场,因而成为最早进入中国内地省份的西方宣教士。在乘船前往汉口途中,他望着两岸迤逦的风光和滔滔江水,不禁发出赞叹与感恩:“这一条美丽和宏伟的河流,如今已成为传播爱的通道。”抵达汉口后不久,他们即在沈家庙金庭公店的住所开始宣教工作。从走下轮船一脚踏上汉口土地那一刻算起,杨格非在这座城市整整住了50年,直到1911年离开中国返回故土英国为止。
自己童年的磨难,使得他对当时中国人民的艰苦生活也是感同身受。杨格非除了直接宣教、建立教堂外,他还十分注重科教文卫工作。他于1866年在汉口创立的“仁济医院”,是华中最早的西医院之一,现已成为汉口协和医院。1899 年,杨格非在花楼总堂(今交通巷)旁边一个工厂旧址上,办起了汉口第一所集大学、中学、师范、神学为一身的综合性学校——博学书院(英文名为Griffith John College,即杨格非学院),现已成为武汉市第四中学。为了使女子也能接受教育,他还创办了当时武汉的第一所女子学校。这些医院和学校等机构,在当地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也使众多的孩子接受教育。
由于杨格非到华中的时间最早,驻留时间最长,而且其对教会的影响也最大,故被称为“华中的使徒” 。他在中国五十多年,期间只回过英国三次,而且每次都是因为自己或家人的健康出现严重问题,才不得不回国。1870年7月,也就是杨格非到中国宣教15年后,第一次携家眷回英国。逗留期间,他四处演讲,报告中国宣教情况,鼓励信徒支持或献身宣教。1873年再次启程来华,途经新加坡时,妻子玛格丽特却意外染病去世,杨格非强忍悲痛回到汉口。1874年,杨格非再度结婚,娶了一位美国女宣教士为妻。他们一起在华中宣教、生活了11年之久,这第二位妻子也于1885年因病突然与世长辞。杨格非的两个儿子回英国读书,后来都在美国就业,父子见面的机会屈指可数。其中有一次,竟然间隔二十五年才得相见。
他为中国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与牺牲,但在1905年教会为纪念他来华宣教五十周年而举办的盛大感恩聚会上,这位“华中使徒”仍充满深情地说:“如果上帝再给我五十年,我仍将全部献给中国。”
1889年,杨格非被选为英格兰与威尔士公理会全国协会主席,但他拒绝了这个荣誉,继续留在汉口,住在他所热爱的中国人中间。同年,出于对他在中国传教工作的赏识,爱丁堡大学授予他神学博士学位。
1905年,75岁高龄的杨格非在一次讲道中突然中风,此后便瘫痪在床。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家人出于安全考虑,决定护送他回英国, 不久住进养老院,直到1912年7 月26 日离世,享年81岁,最后又回葬故土。
但杨格非在华中的宣教伟业并未因斗转星移而消逝。在1931年12月杨格非的百岁诞辰日,汉口教会信徒们怀着崇敬之情,动工兴建一座礼拜堂,落成后命名为“格非堂”,作为对他的永久纪念。该堂的铭文道及杨格非:博爱无我,大智不骄,设医兴学,建局译经,终身壮志,救赎福音等等。
一个人能有几个五十年,杨格非把他一生最好的年华都留给了中国,他创办的医院和学校至今还在发挥作用影响后人。2012年武汉协和医院院长王国斌教授率代表团专程访问杨格非家乡,并向斯旺西市博物馆捐赠了杨格非铜像以感谢他为中国人民所作出的无私奉献。2016年协会医院创办150周年之际,武汉举办了杨格非博士武汉医学文化贡献展,纪念这位传播爱的友好使者!
一百年前在中国生活了五十多年的老外-杨格非博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