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怎样教育,孩子才能优秀且成功呢?美国著名的精神导师--迪巴克乔布拉的答案就耐人寻味。
他有三个孩子,从孩子们四岁开始,他就反复对他们说这样的话:我不需要你担心如何谋生,或费尽心机表现优秀,更不需要你考取名牌大学,而是每天都问自己一次:你如何能造福其他人呢?
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这句话可能很抽象,但当它一直在孩子耳边重复,就如同在他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
让他在任何一个年龄段,都能自发作出助人和给与的行为,儿时是给出一块橡皮,长大后可能就是救人于水火。
迪巴克这样一套简单到极致的育儿逻辑,用在了三个孩子身上,都屡试不爽,孩子们不仅从小知道了助人的意义,而且个个学业优秀,全部考上了美国最好的大学。
因此,迪巴克在他的“宇宙制胜的7个法则”中提及,宇宙是一个大的能量体,我们付出什么能量,就会收获什么能量,反之,如果我们剥夺了他人的能量,自己也会失去同等的能量。
昨天看小伙伴写作业的时候里面的一个故事,给我很深刻的印象。这个故事就是说迪巴克教育孩子的故事。
故事说迪巴克从孩子4岁开始告诉他们要多帮助别人,不需要他们考什么名牌大学,不需要他们赚钱养家,但是正是因为这个简单的“帮助别人”让孩子们收获了完美的人生。
暂时先不说是不是“帮助别人”让孩子收获了成功,毕竟父母的影响、环境的因素等等都可能是缔造孩子人生的不可忽略的因素,但是,这个故事还是给了我很多启发。在我的教育理念了似乎少了一丢丢强调要去“帮助别人”的东西。
如果孩子从小多去帮助别人,这种帮助不需要多大,他们就能收获到感谢和认可。可能借给别人橡皮、铅笔,可能帮邻居掉小忙,比如摁电梯,比如拎东西等等,也可能是帮助陌生人指指路,捡起掉落的东西,在这写一点点的小事中,他们就能积累起很多很多的能量。
等孩子长大,给与别人需要的东西,才是获取价值交换的唯一渠道。想获得一些东西,比如别人的帮助、金钱、人脉等等,都需要付出至少同等价值甚至高价值的东西才可能获得。这点儿道理,我到30岁才明白,二十多岁还在鄙视为了得到什么功利性的付出,现在慢慢明白没有人是傻子。如果你没有任何价值,别人凭什么要帮助你呢?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概括起来就是一种行为应该用一种类似的行为来回报。互惠原理的威力在于,即使是一个陌生人,或者是一个不讨人喜欢或不受欢迎的人,如果先施予我们一点小小的恩惠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要求,也会大大提高我们答应这个要求的可能。
不过,如果单纯功利性的为了什么去帮助别人似乎会容易陷入到低落的状态里,从而降低能量。其一、毕竟带着目的去做一旦达不到目的会失望、挫败,甚至影响人际关系。其二、如果别人知道你是带着目的去帮助他们,甚至会对你产生反感,再来塑造好的关系会难上加难。
大概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要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原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