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角色
每天睡觉前都给女儿读读绘本,我读累了,就扫码换手机帮着读,她乐此不疲,一本一本地切换。还没读几本,就已经口干舌燥,床头近百本幼儿读物,有点看不到尽头。
为了歇会,我提议:你读给我听吧,我也想当宝宝。一拍即合,小小人儿最喜欢装大人了,张口就是一句:“好的,宝贝,我来给你读故事。”她一本正经地为我讲故事,最多三本,也受不了啦,然后就进入了其他的情景。
“宝贝,我去上班啦,回来给你买好吃的,你关好门,别让坏人进来了!”片刻,“宝贝,我回来啦,你让坏人进来没?”我想澄清,平时女儿从未独自留家,这些台词大多是动画片里学来的。
“宝贝,我给你做冰激凌吧。你要蓝莓味的还是香草味的?”“宝贝,你要学习了,听话哟!”“宝贝……”这些口吻都不是我的调调,却听出了千万妈妈的日常金句。那句句不离的“宝贝”让爸爸笑痛了肚子,让我笑出了泪花。我很少这样称呼她,她却宝贝前宝贝后,稚嫩的声音里满是女孩子与生俱来的母性柔情。
有时候,我故意扮作一个调皮的宝宝,不听从她的指令,甚至唱个反调,反正这也是她平日偶尔上演的戏码。看她怎么接招?她一遍一遍耐心地用有限的语言解释道理,偶尔也接二连三地点下手指,与大人训话时一般模样。不过,又觉着这是趣味游戏,言语间还止不住地嬉笑,纯洁天性,自然就没有任何生气的情绪和焦躁的心情。如果,真实的生活中,我能笑着说教,她能笑着接受,那一定会母慈子孝。
有时,我忘记了演,一下就答对了她的问题,她会更加欣喜,立即夸赞我:“哇塞,宝贝,你真棒耶!”说着,就竖起大拇指,往我额头点赞。这个动作我确实做过几次,看来,她非常喜欢这样的表扬方式。有一次在早教班听一场育儿讲座,老师寓教于乐,要求家长们倒数五个数后,任意伸出一根手指。全场除我之外,所有家长,无论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清一色伸出食指。老师顺势讲到,虽然是随机游戏,但体现出了家长们的教育方式,食指就是家长们在教育孩子中最常用的手指,并且多用来说教孩子哪哪没做好。她大力表扬了坐在最后的我:“最后面这个妈妈虽然很年轻,但是肯定教育孩子时很懂方法,大家看,就她一个人伸出的是大拇指,家长们,大拇指是什么意思,大拇指就是表扬孩子很棒,大家在与孩子交流时,要多用大拇指,少用食指……”
坦白说,这种演讲紧抓家长们的教育焦虑心理,说得再有道理,也是为了实现商业利益,对很多家长而言,很有点洗脑。那天,我伸出了大拇指,并不是习惯成自然,而是老师的课件呈现了一个大拇指,才开始玩游戏的,并且我看到了课件中的几个提纲,也就是老师接下来要讲的,我已经提前看到了。我当然没有告诉那个老师,我也是位老师,我伸出大拇指,本意是配合她的课件。
无意中受到表扬,倒还有点无地自容,毕竟,情急之下,我也时常按耐不住自己的暴脾气,大巴掌都会落在孩子身上,何况伸根手指呢。自那节课后,我时刻注意着交流的手势,说教孩子时,再生气,也不伸手指,而原来偶尔采用的点赞大拇指,成了高频金手指。不得不承认,那天的授课内容我大都没听进去,唯有这个惯用手指对号教育模式的游戏如醍醐灌顶。
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都希望镜子里出现的都是和谐,温馨,良善……只是,初次为人父母,我们不自觉地呈现出当年自己父母的影子,言谈举止,不尽全对。陋习难改处,确实需要时常与孩子交换角色,审视自己,优化方式,以求皆大欢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