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很偶然的学习中,认识了一个同学。这个同学就叫她H姐吧。
H姐年龄比我妈妈小一点,按年龄我可以叫她阿姨,H姐穿的也不怎么时髦,在我眼里衣品就稍稍比我妈好一点(说实话就是有点土啦)。第一次见H姐对其印象其实没有什么,只知道她是做国际贸易的,英语呢,发音也只能说是一般。然后就没有其他了。
第二次见H姐是她来上海来参加我们班级举办的一次线下活动。下了班去她住的酒店找她。边吃饭边聊,大概也就一个半小时。
在这一个半小时,我知道了H姐是96年毕业的大学生,商务英语专业。毕业时她放弃了分配到县城外经贸局的机会。当时特别缺英语专业的人才,局长为了留住她还调走了她的档案。当时她在实习,转正后为了要档案还托了不少关系。
她说:局长告诉我,平时没什么事,就偶尔翻译一下。我觉得这样我就废了。
她进了第一家公司,要找客户要账,她就天天在客户那里守着,吃着盒饭,后来和客户食堂的人熟悉了,客户食堂的人还免费给她饭吃。她说自己要不了帐不好回去交差,一直这样缠,最后客户还是把账还了。(这件事我说起了董明珠,H姐说她没有董明珠厉害,董明珠也是靠要账得到了领导的赏识)H姐说,经历了这样的事情,就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跟谁合作,都不能赊账、欠款。
她进了现在的这家公司,2000年国企改制,一直到几年,差不多有17个年头了。她说,在公司,她还算是个“新人”,公司的自动化流程和人员、业务上的精简,员工就只出不进,她进来公司后,还是很难得能看到公司在招人。
H姐主要做国际贸易,进出口都做。她说,和外国人合作比国内合作要轻松的多,因为和外国人合作不会欠账(在这里感谢银行信用证),在公司里做国内贸易的就不行,每年过年业务员就要被批评,去客户那里要账。她就舒舒服服的领着奖金,找个舒服的地方度假(比如她喜欢的夏威夷)。
因为工作的关系,H姐要经常飞世界各地,主要还是以东亚、东南亚地区为主,要参加各种展会,北京、上海、广州,所以国内很多地方她都去过。
国际她会去过菲律宾的马尼拉、日本、巴基斯坦、印度等等。有时要转香港机场,她在等飞机的时候会逛一逛,她说,香港那边有家饭店都认识她了,每次她一到那里就直接把菜单翻到她要点的那一页了。
她经历过很多事情,她说起了有一次她去巴基斯坦,当时在一个地方又靠近阿富汗,当地当时在闹罢工。她入住了酒店之后,早晨去吃早餐时发现并没有服务员,客户给她打电话,让她别害怕,说来接她。她说:其实去接她其实很危险,因为当地的居民很容易把车给砸了(会被误以为是工作的人),客户接她去自己家的路上开的飞快,中途还撞飞了好几只狗。她觉得挺好笑,安全到达客户家的时候,因为看着她在笑,客户的家人也跟着笑。
因为匆忙,行李都落在酒店了。她没想到罢工会持续好多天,没有换洗的衣服,所以客户开着军用的车带着她去买当地的衣服,当她穿上袍子和头纱,客户对她说:now,you are safe!
H姐说这些的时候,眼睛都在笑。我问H姐你不累吗?到新的地方不害怕吗?H姐说:飞来飞去都习惯了,我从来不觉得害怕过,没心没肺的,计划也都没有啥用,下雨了忘带伞了就等雨停,要么就去买一把;手机丢了就再买;饿了就去找吃的。
H姐平均一年下来,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国外度过,自己平时也很少在家。因为经常去马尼拉,她索性在马尼拉买了一个小房子,她是独生女,平时工作挺忙,得空也会去看看父母。
在我们看来,H姐会很累很辛苦。我不这样觉得,一个爱笑的脸上我看不出舟车劳顿带给她的伤神,5个小时的火车到上海,2个小时地铁到宾馆,手续办好之后找餐厅吃饭,吃饭的时候神采奕奕的聊天,一点都看不出来是经历7个小时车程的人。她的一句习惯了,也许曾经觉得累过吧,但就是这样日复一日,习惯之后,也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正如下班之后挤地铁回家一样,也会觉得累,习惯了也就不过如此了。
H 姐说公司的事情有事忙有时闲,这两年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也没有以前那么忙了。公司在考虑转型,她也想趁自己闲的时间多学习一点东西,所以她就报了MBA的课程。她到处飞,还能抽出时间学习,还能有时间参加活动,还能有时间陪陪父母,还能有时间去度假,啊,优秀的人不会让自己闲着,所以他们只会变得更优秀。
一个具有强大安全感的人的背后定是有很多付出和努力的,辛苦会在习惯后变成习惯,start and go on and o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