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2112小时,第2043日
阅读《历史的细节》
明朝的灭亡证明,这场以西洋火器为方向的军事改革并不成功。这场改革的成果也未能被清朝全部继承,准确地说,清朝只是继承了其中一部分。而仅仅这一部分,就已经保证它足够创建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
康熙五十四年( 1715 年),山西总兵愿捐造子母炮,玄烨御批:“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断乎不可。”到雍正时,又令除盛京、吉林、黑龙江外,其余各省一概将子母炮收缴送交兵部
在平三藩、灭噶尔丹等战争中,这些红衣大炮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使得清朝对红衣大炮更加迷信,以至于佛郎机最后竟然失传,甚至连疑似杀死努尔哈赤的开花炮技术也失传了。
同治年间,在西北地区镇压暴乱的左宗棠,从关中凤翔一处明代炮台遗址挖掘出 100 余枚开花弹 ,不禁惊叹:“利器之入中国三百年矣,使当时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岛族(指英国)纵横海上,数十年挟此傲我?”
到了“文治武功”的乾隆时代,火器技术不进反退,大不如前。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 1755——1761 年)平定西域时,廓尔喀以及阿睦尔撒纳、准噶尔叛军的枪械装备已稍强于清军。一场攻缅之役,清朝绿营兵“有闻枪炮声即股栗窜伏者”。
总体而言,明清两朝对火器技术的追求仅限于镇压内部叛乱。在没有外部压力时,火器技术便停滞不前,甚至发生倒退。
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化更加明显,火炮带来了更直接的中央统治。在边疆地区,传统的土司自治制度遭到废除。“改土归流”背后,完全以枪炮作为后盾。这种现象与欧洲发生的封建制瓦解极其相似。
历史充满这样的倒退。皇权出于自身的安全,宁愿让一个国家从热兵器的开创者和领导者,重新倒退回冷兵器时代,甚至回到石器时代也不在乎。晚清的梁启超感叹:“我国万事不进步,而独防民之术乃突过于先进国,此真可为痛哭也。”
日本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完全实现了火器化,但德川统一日本后,却又重回冷兵器时代。这说明一件事,“体”与“用”完全取决于政治需要。
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换句话说,战争永远是政治的一部分,政治的不正义最终往往成为战争的阿喀琉斯之踵。
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早在 1852 年就开始购进西洋大炮。从 1856 年起,已经能够自己生产一些洋枪洋炮。到攻陷南京时,曾国藩的湘军中几乎没有什么冷兵器,装备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步枪和火炮,甚至包括发射米尼弹的前装线膛步枪。
中日双方的指挥官都曾在欧洲同一个军校受训,舰炮也均为西方进口,主力炮舰都出自同一个英国军工企业。按照清朝传统,采买西洋军火器械,有浮报价银两三倍者,并有浮报至四五倍者。李鸿章被称为“李合肥”,可谓“名至实归”。为了表示对“头号大客户”的敬意,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特意为李鸿章塑铸了一座巨大的全身铜像,不远万里运到中国,树立在上海徐家汇。
以前的火药在射击时会产生大量硝烟,不仅会阻挡射击者的视线,而且会暴露射击者的位置。无烟火药的出现,一下子就结束了长达千年的旧火药时代,西方世界迅速崛起。等到后膛枪出现以后,战争越来越成为工业化的象征,已经完全失去最后一点美感,而变成一种纯粹的工业行为。
以前的火药在射击时会产生大量硝烟,不仅会阻挡射击者的视线,而且会暴露射击者的位置。无烟火药的出现,一下子就结束了长达千年的旧火药时代,西方世界迅速崛起。等到后膛枪出现以后,战争越来越成为工业化的象征,已经完全失去最后一点美感,而变成一种纯粹的工业行为。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诗人们明确地指出,人们再也不能依靠个人的勇猛或气力获得胜利甚至生存了;机械化、军队规模的扩大化、军事行动的复杂化以及远距离武器攻击效率的科技化,共同扼杀了人类个性的构成因素:勇气、希望、进取心,以及在道德与物质冲突中英雄主义情怀的可能。
1919 年,军事史学家富勒在其著作中写道:“手段,或者说武器,只要能发明出那些有威力的武器,就构成了胜利的 99% 。战略、指挥、统帅、勇气、纪律、补给、组织以及战争中其他所有的精神和物质要素,相对于武器的巨大优势而言,都不算什么——它们最多只构成整个可能性中的百分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