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从私到公:践行教育梦
因为是临聘教师身份,儿子又面临上中学,所以2011年4月我首先去应聘了一所在成都口碑排名靠前的私立学校(既有中学又有小学),和校长谈话后,校长决定留我,当即参加了体检和签了合同。
同年6月,我又参加高新区的公招考试,最终通过讲课和面试,我公招上了。
是的,那一年暑假,我又面临两个选择:去私立还是去公立?去私立,在应试教育决定胜负的今天,对儿子的教育是大有帮助的。同时,从那时的经济来源来说,私立学校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我怕又陷入那种唯分数至上的教育环境里,我怕陷入老师和学生之间只用分数交往的氛围里,也怕老师之间为了分数为了名利各自竖起高高的围墙,戴着面具亲密往来——这样的氛围,相比而言,也许在私立学校更甚一些吧。“遭遇逼迫人们在两种可能性之间进行选择并作出取舍的决断。人总是置身于各种可能性的冲突之中,并且必须做出抉择。但只有在这一决断中他才真正知道了自己生存的艰难,所以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仅仅是暂时的。”这样的遭遇,会将各种可能性都考虑进去。成年人最忌讳的选择是“既要和又要”,虽然当时我对现在的学校并不熟悉,但还是拒绝了私立学校的邀请,进入了现在的公立学校。
这些年的经历,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在现在的学校,不只有我,我们有一群人一起践行最本真的教育。“一种认真对待自己使命的教育必须能够引导成长着的一代人与精神世界的人物进行这种决定的遭遇,所有的教学都要以此为方向。”我们是认真的,互相听课,互相晒课,一起阅读,一起写作,和孩子们一起成长。除了教学要以此为方向,参与教学的人也应以此为方向。
“只有在遭遇中才会产生那种无条件的、在所有要求中抓住重点的、震撼人们心灵深处的情形。什么地方发生遭遇,整个精神世界的关系就会立即发生变化。”我知道,我的这些职场遭遇,并不是“公立”和“私立”的选择,而是我内心那个真教育的梦到底能否实现,我一直在寻找那个能安放我教育梦的地方,一所让师生生命润泽的学校,一所人与人之间交往透露着真诚和善意的学校,一所遵循教育规律的学校。如果我没有找到,我想,我一定会继续努力寻找,或者用自己的力量去建构。
记得我刚到成都时,同样身为教师的父亲语重心长对我说:“是你去适应环境,不是环境适应你。”这句话在前几年,我一直是在正解它,认为它无比的正确。可是现在回看我的这些遭遇,如果我一旦适应了环境,恐怕我就不是现在的我了,我可能也成了那个环境里的一分子,可能正在“兢兢业业误人子弟”,成了一些有教育追求的后生教师鄙夷的对象。当然,我也并不是说在成都的我一定优于在老家的我,这两者的比较本身就不具备可比性。就算我一直在老家县城里,我仍然会表现得“格格不入”吧,因为,对教育,我有自己的初心。
回看我的这些遭遇,它并不是突然地出现在我面前,有的遭遇可以说还是因为我的“处心积虑”之后出现在我的面前。这不是事先计划好,我只是在不断创造一种可能的遭遇的前提。同时,这些遭遇对我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不断丰实我的教育初心,用陶行知的话来说,就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所以,自从老家的蒲江小学于2015年和我们学校结对后,每年我们都在互派老师跟岗学习,我愿意用我的思考和行动,去创造属于他人的遭遇,并主动做一个化解他人遭遇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