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看完睡不着,遂动笔闲聊几句。
受限于贫乏的阅读量,在此之前只阅读过几部东野圭吾的大热作品,很佩服其创作故事的可读性,让人忍不住一次性看完。
沉睡的人鱼之家也不是最近的作品了,阅读的契机来自于西西弗推出的刷边版,因为很容易被这些华美的外表吸引,所以在舍友桌上看见时,便迫不及待借来看。
书中内容就不多加赘述,聊聊几个让我感慨的地方。
![](https://img.haomeiwen.com/i29118089/041c0e9f4eb488e4.jpg)
“因为人类并不是光靠逻辑活在这个世界上。”
“如果能坦诚地面对自己的心境,我认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不符合逻辑也没有关系。”
![](https://img.haomeiwen.com/i29118089/2bc74b7ee1466d42.jpg)
“那么...目前在我家的女儿,到底是病人,还是尸体?”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判定。”
![](https://img.haomeiwen.com/i29118089/4a747efcb219e2ed.jpg)
“把刀子刺进已经死了的人的胸膛,仍然犯下了杀人罪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29118089/56e2c9dcb2acbabd.jpg)
“我觉得这个世界的意见不需要统一,有时候甚至不要统一反而比较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29118089/174da362fe7b1075.jpg)
“我怎么可能让国家、让官员随便改变我心爱女儿的死亡日期?无论别人说什么,我绝对不会让步。”
————
书中谈论了诸多关于器官捐献和法律的问题,不过显然主旨只指向那个经久不衰的“生与死”的问题。
在女儿溺水遇害却依旧无法明确被“定义”为死亡时,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个兴许会到来的奇迹。
她花费资金、精力和爱,让女儿恢复得如同睡着了一般的正常女孩。
“姐姐得了睡觉病。”母亲告诉儿子。
但她还会醒来吗?
像沉睡的美丽人鱼,她在专门为她打造的庭院里做着漫长的梦。
——————
我们究竟如何定义死亡,脑死亡还是心脏停止跳动,很早之前有这样一个说法:
“当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时,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你可以被宣布为死亡。
下葬后,人们在社会层面上宣告你不再存在于该社会中。
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将你遗忘时,你会真正地死去,此时整个宇宙与你无关。”
此所谓三次死亡。
回看沉睡的人鱼之家,女儿虽然丧失了身体机能,母亲却依旧坚信她并不算死亡,即是病人而不是尸体。
我的女儿是否活着,并不由法律决定。
我的女儿何时死去,也不由你们断言。
这位聪慧的母亲在面对所有人的质疑时,拿起菜刀拨打报警电话,并发出了质疑:“如果我杀了我的女儿,你们能定我的罪吗?”
如果能,我甘愿服刑。
这时,没有人再敢质疑她。我不得不想到挪威的森林中的观点,“死不是生的对立面,死本就包含在我这一存在中。”
因此,比起说本作是讨论“死”的决断,我更倾向于是在表现“生”的坚韧。
当看到这位母亲为女儿做到这个地步时,所有人的关注点将不再是女儿是否死亡,而是母亲的所作所为让女儿的死再度充满了生机。
这也是和挪威的森林的不同之处,前者表现了死者对生者的影响,而沉睡的人鱼之家就像是用这种生命力为死者续命一般,是完全相反的角度,让人颇觉趣味。
————
当然除此之外,我也为文中所描述的母爱所震撼,试问谁能在被世界质疑,被亲人们接连否定后还坚持着自己的观点。
“你只是在自我满足。”
母亲曾经也怀疑过,不但质询自己也质询周围的人:如果碰到了相似的情况,你能指责我的做法吗?
所幸她在毫不知情的近况相似的父母口中得到了答案。
“这让我稍微感到救赎。”她说。
她并不是把女儿的身体当做玩具,也不是在渎神,她只是在等待一个奇迹,而在那个奇迹到来之前,她愿意付出一切,仅此而已。
————
只是,再伟大的心灵都无法征服注定的消亡。
一个凌晨,女儿的血压骤降。
漫长的续命还是迎来了它的结局,人鱼离开庭院,母亲给她换上漂亮的衣服,送她走进那个祭日。
她究竟是什么时候死去的?
这个问题已经无从回答。
只有母亲很坚定是三月三十一。
她早就为这天做好了准备。
即便看到了结局,却依旧坚信在此之前为之努力的一切。
绝对不是无意义的。
————
哎,真的是很感人的故事,看得我掉小珍珠了都,写完当个记录,个人的浅薄之见,也算是心里舒服些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