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回忆失败的经历》有感
读完今早的晨文,更加叹服于老师把知识创造性地转化、运用、服务于生活、工作的智慧。
不禁思考,如我凡夫,怎么拥有更多的这种智慧呢?
我知道,知识多,并不代表智慧就多,就像以前经常说的教育家不一定会教育,管理学家不一定会管理,农学家不一定会种庄稼。那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呢。
想起了《论语》里孔子所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又想起了,四年之前开始接触心理学,曾是困而学之的层次,现在也许应该是学而知之的层次了吧。
老师这种课程设置也正是开启我们智慧的钥匙。通过课上的理论讲解, 再加上晨文里案例的深度剖析,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也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增加了在生活中运用的可操作性。
而今晨的文章对我最具有触动的是,老师在启发引导那个说“不知道”的求助者时所使用的暴露技术,说自己曾有过的失败的经历,就是上大一那一年的一次高数不及格。而“高数不及格”这几个字眼,尤其吸引了我的注意。原因还是源于我的想象,我想,像老师这样做出成就的人,尤其还读了研究生,也肯定是样样都好的,大学的课程那不是顺理成章的不在话下嘛!也不知道老师当时是学不会 , 还是没好好学。权且按我的理解是努力了,也没考及格。
我之所以这么理解,恰恰是我的投射。我当初虽然第一年就顺利考上了大学,但对于高数一直是耿耿于怀,虽然努力也只是刚刚及格的水平,清晰的记得最高分也就是七十多分,而且是仅有的不多的次数(也记不清几次了)。由此,也从此给自己下了个标签 ,我也就是这智力水平。虽然拿过奖学金,但我总是认为,那是只要多花点时间,多努点力就可以拿到的,他们拿不到,只是不用功而已。也就没有当初毕业是否考研的挣扎了。
之所以到现在已经毕业二十多年了,还心生感触,是因为我为此而深深的自卑,深深的觉得自己不够好呀。而直到现在这个感觉还阴魂不散。不对,这个感觉应该是羞耻二字才对,深以为耻。
由此想到了刚读过书中对羞耻的分类,个人耻感分为:外貌耻感,等级耻感,能力耻感,道德耻感。
我应该是能力耻感和等级耻感都有,只不过随处境的是不同而此显彼隐。书中讲到一个例子,很能说明我的感受。一位研究生在研究生群里常感能力不如人,“抬不起头”(此处是能力耻感)。有一次,他遇见一位久别的中学同学,得知该同学中学毕业后即参加工作,感到很欣慰,因为研究生跟中学毕业生比起来 学问要高出一大截,。基于此种心理,主动热情的和同学攀谈叙旧,该同学请他吃饭,在高级饭店叫了一桌美味佳肴,此时才知道,人家已是某公司经理。这位研究生等级耻感一下子爆发了 ,痛苦的感到读书无用,和低人一等,虽有美味佳肴,却“食而不知其味”了。
我感觉到自己也常常有这种分别心,尤其是在学历不如我高,且所谓的混的不如我好的同学面前,我会有种优越感,特别的放松自在;而在学历比我也高,混的也比我好的同学面前,我会有自卑,会有等级耻感,会觉得低人一等。(彼时有多么骄傲,此时就有多么自卑,都是自卑惹的祸)(所谓两个极端事物的相似度,一定大于其中任何一端和中间事物的相似度)
由于今晨这篇文章引发了我对自己这种情绪的深度剖析,看见即疗愈。而李老师的曾经的不及格也对我有莫大的疗愈作用,心头也宽慰了不少(你的幸福不在于你开什么样的车,而在于你的邻居开什么样的车)。
啰啰了一堆,正所谓说者无意,而我作为听者有心了。(投射)
2022.12.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