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历年来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是精读精讲重要篇目之一。“我”进入三味书屋读书后,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趣味描写: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作者自揣先生不回答的原因,但他也并没有答出真正的原因。在教参中也说这一部分是难点,争议很多。对这些问题教参也似乎避而不谈。所以这一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未多加在意。
这两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逐渐深入的学习了解,我也开始关注传统教育的利弊得失。今春又教这一课,读到这一节的时候,才对三味书屋的主人寿敬吾先生拒绝回答“怪哉”虫的作法有些猜测。我想这是先生 “童蒙养正”教育思想的一种体现,下面略加分析。
传统教育非常重视“童蒙养正”的问题,也就是注重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刚开始一定要养正了,教给孩子正知正见,即正确的观念和标准,就是从小以圣贤的标准来教育孩子,不能养歪养邪了。因为孩子的心地如一张白纸,纯洁无睱。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最美的图画,但如果不小心,就很容易受到污染。“染于黄则黄,染于苍则苍”(墨子语)。又如一块土地,你如果种上庄稼好好管理,勤于耕耘、浇灌、施肥,到秋天必定会有收获,但如果不加规划、管理,任由生长,那么是良田也会荒芜,最终一无所获。孩子的思想领域就是一块阵地,对这块阵地的占领是先入为主的。做家长做老师的如果对孩子不加保护关注,不重视用正确的观念教育引导,用良好的环境去熏陶,用严格的要求去约束,就会被不良的东西侵蚀,受到不良诱惑而染上各得恶习。所以孔子在教育学生时就要求他们做到“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以文、行、忠、信这四科作为教育的重心。可以这样说,正确的观念一旦养成会让人终生受益,同样错误的观念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会害人一辈子。孩子如被错误的思想左右,被不良习惯缠绕捆绑,一生不仅不会有所建树,也难以获得幸福的人生,甚至有的会走上邪路,危害家庭社会。因此古人言“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对于少年儿童的教育我们不可不慎啊!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对儿童进行“养正”的教材也很讲究的。大家所熟知的“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就是以识字、识文为目的的启蒙读物,还有对儿童进行伦理道德、为人处世教育为主的《弟子规》等。除此之外也就是选用排在“经史子集”之首的“四书五经”之类的经典了。经典是先人智慧的结晶,里面包含着关于自然运行的法则、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生处世的真谛等内容,它是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生存智慧的总结,它比技能知识重要得多。所以中国传统教育注重在一个人心地纯洁空白的启蒙教育阶段,就先入为主,要把最有价值的、包含着人类智慧结晶的经典,通过反复诵读浸润的方式将装入脑中,从而给他树立下正确的行为规则。这些以道德品质教育为核心的的经典会影响他一生,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一个人头脑中有了这些正确的思想观念的主导,以后再遇到邪恶错误的东西,他就有了一定的鉴别判断能力,从而产生抵挡不良诱惑的能力。虽然这些经典的意义孩子当时不一定都理解,但如同牛儿反刍一样,在一定的情境中,他会领悟理解并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寿敬吾老先生是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读书人,应该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运用。大约就是基于这种认识,所以当“我” 问“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时,先生就用“不知道”来回答,并且“脸上还有怒色了”,让“我”反省“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从而把邪的东西挡在外边。而如果按我们现在观念,恐怕还会认为孩子这么小就能提出这样的问题,真是不简单,还说明孩子兴趣广泛,有求知欲呢,就会对孩子大加赞赏。甚至还会想起“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的理论,给孩子详细地解释一番,以“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再引导他们向更深处探究等等。孰不知,这样做如果问题是正当的,还罢,如果是不正当,方向错了,岂不把孩子引向歧途,从而害了孩子的一生。作为教师或家长,要知道“乎攻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子之所慎,怪、力、乱、神"。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结非常重视修身养性。修身就是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纯洁,养性就是使自己的本性不受损害,在读书、接人待物过程中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所历代老师都会教育学子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就是说不合礼的、不该看的就不要看、不要听、也不要说,更不要做,否则就会污染了人的视听,影响到人的心灵。个人修身不仅饱含了为人、修身、处世的智慧,还包含着始终要有一颗平常心去应对日常的烦恼和不幸。这种思想在《论语》、《大学》等经论中,以及在历代名门家训家规之中都有广泛深刻的体现。在蒙学教材《千字文》中就有“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的句子,意思是心性沉静淡泊,情绪就自在安逸,内心浮躁妄动,精神就困顿萎靡。坚守纯真本性,内心就充实自在,一心追逐物欲,志节就容易变坏。大家熟知的诸葛亮《诫子书》中也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作为教师我们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对学生的提问该讲的时候才对学生讲,不该讲的就是自己知道也不能讲,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寿敬吾先生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说。”他深知其中的道理,怎么会轻易地说?
从以上可以看出,传统教育的有些作法是大有深意的,他们对学生、对后代的教育可谓用心良苦。可悲的是我们现代人不但不理解,反而对他们的做法妄加批判,浅薄地以现代教育标准指责古人,说他们不懂教育规律,扼杀儿童天性,甚至在现时教育中反其道而行之。让我们看看现代新式教育产生后果吧。稍有清醒头脑的人都会发现,这些年,孩子们享受的物质条件大大提高,免费接受义务教育,连课本、作业政府都免费发放了,家庭困难的学生还可享受生活补助;家庭也是倾其所有,不遗余力地往孩子身上投资,选好校上辅导班等,可以说是实现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理想。
不容忽视的是,现在的孩子物质方面享受的待遇之优越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但他们的生存成长状况和社会大环境却不容乐观。网络、物欲、情色和形形色色的小食品充斥着孩子成长的每一个角落。从幼儿园起,小孩每天上学时首先是向家长要钱买小吃,否则就不上学。家长也以为有钱就能让孩子以后过上好的生活,随意给孩子零钱。目前农村的孩子每天花在零食上的少则几元、多则几十元,很是普遍。这些小食品不仅损害着孩子们的身体健康,还让他们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不良性格。电视节目良莠不齐,宣扬色情、暴力、奇闻怪谈,快餐式的节目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占去了他们大部分的课余时间。我们要懂得,儿童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尤其是模仿能力记忆能力更是如此,有些孩子背书没兴趣,背电视广告可拿手了!可我们的家长却依然很放心地把没有鉴别能力的孩子交给电视“看管”。高科技这柄双刃剑在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大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深受其害,而孩子则成了最大的牺牲品。电子游戏、网络对中小学生的危害有目共睹。手机、MP3等科技产品也成为中小学生的消费品,他们在课堂上低下头津津有味地阅读电子书,插上耳机入痴入醉地听流行歌曲,陶醉于利用各种多媒体享受所谓的文化快餐,或是对同龄人辍学打工挣钱充满向往与期待。因为生活的安逸就去寻求刺激,内心也变得浮躁不安,失去了宁静淡泊的心态,早已没有耐心去接受课堂教育,更没有兴致咀嚼品味读书的乐趣,去参与课堂活动探求知识、感受发现成长的快乐……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太多的不良诱惑,而我们孩子还缺乏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所以说孩子们现在的成长环境极其恶劣并不夸张。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出现不该有的早熟、学生出现早恋问题,我们的学校教育步履维艰、收效甚微有什么奇怪呢?
最后,想请我们的家长、老师也学学寿敬吾老先生,管住自己的口,严正地大喝一声:“不知道!”
请社会各界都来关注孩子的成长环境,还孩子一片成长的净土!
救救孩子!
2011.3.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