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7
今日份得到:这两日,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促使人废寝忘食地做一件事情的动因,究竟是什么,狭隘如我,一直认为是金钱推动。那最近上心理课的时候,发现王老师全身心都投入在这项事业中,总是困惑,感到乏味吗?没有别的生活吗?但是发现王老师没有一点疲惫之态。
是的,这件事情,让他赚的盆满钵满,毕竟,个体咨询都是小时计费的。我在想,如果是为了赚钱,到了一定阶段,是不必这般拼命的,因为,我会想,何必呢?挣了这么多的钱,不是为了享受吗?腾出时间来体会生活的美好吧?用钱去消费,感受快乐吧?会继续做,但是不会夜以继日。
因此,告诉自己,推动人的动力仍然是兴趣爱好。对这项事业有着深厚的兴趣,就会成为持续前行的动力,在实施的过程中,感受到满满的收获和成就感,又强化了动机,这样良性循环,使人走的更远。我也修改了微信签名,用了塞缪尔的诗: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用此来勉励自己。
我缺乏恒久的兴趣。之前对此感兴趣,是因为想疗愈自己,后来去学唱歌,也是半途而废,朋友们拉着出去驴、玩多肉、看电影、做指甲、买衣服,都点燃不了我的兴趣。学心理学之后,确实感到充实了,但也感到深深的无力感,希望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今年3月份以来,开始进入南明全人之美联盟,进行学习。也更多关注南明人的一举一动,有羡慕、有敬仰,为他们的理想主义喝彩,想追随。
于是开始学习。暑假开学,网师招生,鼓起勇气选择了自认为简单的一门课,《中国哲学简史》,就是认为“简”嘛!初入网师,怕太难的自己学不出来。再者,也知道自己感性的部分比较多,因此,希望增加自己理性的部分,哲学,就是思辨,是训练理性思维。
谁知道,网师水深似海!老师第一次发布的学习安排,竟然是和《中国哲学十九讲》一起读!后面的预习作业更是要求打通两者,做讲义!哎呀,妈呀!我真的懊悔,自己不该来报的。太难了!可是,严苛的条件让我不敢松口气——今年如果不过关,那么,以后就不让选修这一门了!
打开牟宗三先生的《中国哲学十九讲》,前三讲里面夹杂着N 英文单词,我只好一个个地上网搜,对他的讲课方式不太熟悉,看得我眼冒金星,充满了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如果说三月份开始,跟着读《儿童的人格教育》《教育的目的》《民主主义教育》等,让我感觉自己像《魔戒》里的小哈比人,站在知识宝库的大门前,仰望、膜拜,自卑感油然而生,那么,啃读哲学经典,就像我在暗井底部,上面有一束光,有几个人在拉着我,在看着我,不那么热情,但是有力量。
之前拿到《中国哲学简史》的时候,我曾经暗自窃喜,这不难,很容易理解,仍然把前三章读了4遍,《中国哲学十九讲》前三讲,我简直是在云中行走。飘飘飘忽忽,迷迷茫茫,懵懵懂懂,不知所然,更不知所以然。
熬了几天,终于交了预习作业,也与如一老师交流,说道自己是1991年毕业的中师生,底子薄,学这个真的没信心,如一老师只是说了有勇气,这样的话,对我即是巨大的鼓励,因为,毕竟只有我自己在学,线下身边并无同伴。
忐忑之中,迎来了第一次讲课。老师反馈作业,我竟然得了?良!这对我是莫大的肯定和鞭策!我真没想到!
于是认真参与学习,虽然还不太敢发言提问,怕惹人笑话。收获颇多,虽然很多观点还是没有立住。学完第一次,我就写下了心得。
第二次,我更加努力的啃读、预习,如一老师反馈,我竟然得了优秀!简直让我不敢相信自己!因为,啃读的日子是孤独的,是一直想放弃的,是妄自菲薄的,是对自我否定的,虽然,一直崇拜老先生们的学养。这更是激发了我学习的动力,我比第一次更加积极的参与讨论。也受到了老师的肯定。老师说,要说底子差,没有谁比我当年更差。老师的签名是“2009如一”,我猜测她可能已经学了10年。每次上课,都让我们先提问题,这是多大的自信呀!
第二次学完,我也写下了一些感悟,其中,一部分是读了纪伯伦的《沙与沫》之后,对人有两颗心灵,一颗容纳忧愁,另一颗唱出欢歌。还体会到,哲学和诗歌,每个人的理解层次不同,最深切的抵达,都是以己证诗,否则一切的哲学和诗歌不过是文字的碎片罢了。孔子、王阳明,都是在勇敢自己的生命,践行自己的哲学观。
现在,每天晚上,每个周末,都是在啃读中度过的。浅浅的阅读,也指导了我很多的认知和行动。德育处的项目,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使之有生命,准备学习南明,下一步做班级文化。给班级起一个名字,并赋予他文化和生命。
也许,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吧!哲学啃读,南明学习,就像一盏明灯,点亮了我,赋予了我新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