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递增》读书笔记第一百六十六篇。
悟性或者判断力的开发,一方面要求足够丰富的生活体验--足以发生浑然的真实感,另一方面要求足够深刻的理性洞察--恰到好处的表达具有本质重要性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是潜在的包含在现象中的。第三悟性的充分发展往往与思维对他自身所得结论的不断否定或扬弃有关。根据我的观察,完全没有自我批判精神的人,也会从未有过充分发展了悟性。尽管他们先天的资质里可以包含非常好的悟性的种子。
我喜欢汪丁丁的书,因为我能找到好多我认同的观点。在我的脑子里一些只是点的东西,在人家那里却是系统的逻辑完善的理论。看他人的东西,可以省去太多我的思考。只需要经过消化后就可以用了。人与人之间的能力还是要承认有很大区别的。有些领域你是很难涉及的,或是自己去摸索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而之间用人家总结出来的东西就快多了。
脑中想法的产生不但需要有足够的信息输入,还需要必要的时间去等待涌现的产生。他就是一个获取与加工的过程。读书呢就是一个之间获取结果的过程,你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新东西连接到你已有的网络中。省去了自己收集信息和等待涌现的时间。也还好像是前人已经铺好了路,你只需要继续踩着前人的脚印走就行了。这可能也是人类进步迅速的原因,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可以继承的,不用每代人都从头开始。
喜欢可能是存在比较多的共性,可以更容易的从他身上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在换个说法就像是,他的东西我好消化。不过也可能是我看他的书比较多。必说他了,还是回到这段话。
悟性或是判断力的开发,作者提出的观点,我认同。我也是那样的认为。这就是一种涌现,没有足够的积累,是不可能发生涌现的。就像是科学实验,你只有进行了足够多的实验,才能发现其中必然的联系。本质是什么,不就是确定性吗?我们人之间的区别之一,不也是对于规则的认识吗?有些人为什么做事不容易成功,不就是总把小概率事件当成规律。那么这种人的成功大概率都是来自运气。但是运气这个东西是不具备可重复性的。只有那些大概率的确定性的,接近本质的东西,才能实现可重复的确定性。
在我看悟性好像也是一种涌现,这里面好像也存在不确定性。就像这段话最后说的,也有些从未有过充分发展了的悟性。悟性的产生应该也需要一些触发条件,不是说你学识渊博或是聪明过人就一定有悟性。这好像没有必然的联系。悟性好像也是一种能力。知识和聪明绝不是充分必要条件。
悟性追求的是什么呢?好像一提到悟性一般不会跟什么名利相关。悟性更多的是跟智慧相关。悟性好像追求的是事物的本质,他是想知道这个世界运行规则。去寻找各种表象之下的本质规律。有悟性的人,好像都不会去执着于名利那些外在的东西。他们更多的是追求内心的宁静。这可能就是向内求和向外求的区别吧。自己来定义自己,追求自己认为的真理。
你看自我批判精神不就是一个向内求的行为吗?不去寻找外界的原因,我只去寻找我自身的原因。这样看,悟性就不是所有人的必须,只是不同人对于不同追求的一种技能。向外求的人不需要这种技能,所以他们也就可以不具备。可能每个人都有悟性的种子,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让这颗种子发芽的土壤。
不是说你必须要具备某种技能,而是说你需要根据你自己的需要,来建立某种技能。用我的话说就是,你要通过内对的自知,来实现一种内外资源的合理配置。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需要把自己放到与之相适应的位置上。整个这件事都是需要你自己来做的,因为只有你自己才真正了解你自己的感受。没有人能知道你内心真实的想法,和你的独特视角。
我不敢说我自己就有悟性,但我可以肯定的是,我喜欢以自己为思考的对象。我就应该是那种喜欢向内求的人。我喜欢独处,我喜欢独自一个人胡思乱想,几个小时的独处与思考,对于我就是一种享受。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那些对各种关系的推理。
人的最大幸福应该就是知道自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把我用在哪里才可以发挥我最大的效用。人尽其用,物尽其才可以发挥人与物的最大效用,对于人也是一种幸福。
再说两句股票的事,不要急,继续等待。分红到账也不要着急花出去,还是要留一点钱在账上的。现在就是静观其变,投资只要是做出决定后,基本就都是等待了。这和种庄稼一样,既然种下了种子,你就要给种子充分的成长时间。要获取收获,就要付出等待。着急就只能拔苗助长,最后得不偿失。你不可能抓住所有的周期,就像是在北方你不可能像南方一样种两季水稻。你只要抓住你自己的机会就好了,挣属于你的,并且你可以大概率挣到的钱就足够了。市场上的钱多了去了,你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去追逐所有的钱。
网友评论